血虚,实脾益气

昨天讲了气虚,今天再来讲血虚。

血虚就是体内的血少了嘛,这肯定是阴虚的一种,对吧。

现在还有一个概念经常提,就是贫血,这是西医上的一个术语,实际跟血虚差不多,但是又不太一样,咱们今天先不讲了。

平时也是气虚和血虚一起说的,基本上气虚了就会血虚,为什么呢?

气属阳,血属阴。《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关于气和血的关系,咱们主要围绕这句话来讲。

“血为气之母”说明血与气为母子关系。

气、血既然是母子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都不能孤立存在,因此,传统中医的补血方中,用当归补血,同时用黄芪来补气,而且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3~5 倍,

为什么?因为没有气的血是没有生命力的。血虚了自然要先补气,后补血。

气与血关系的后半句:“气为血之帅”,“帅”是统帅的意思,气对血是统帅、是领头的,血是跟风的“,气行血亦行”。人的一切功能可称为血,也可称为气。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

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

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

血虚呢,其实主要就是指肝血虚和心血虚。因为肝藏血,心主血嘛。

人体日常坐卧起行,也会发生一些应急的事情,比如突然大量动脑子,这时候要紧急从肝调血来支撑,如果说肝里面血少,这时候人一着急就会晕过去了。

比如说我们大量的运动,有很多人突然脸色苍白,也是血上不来。

还有人听到什么坏消息,听到什么噩耗,一紧张脸色苍白,血也调不上来。还有遇冷,手脚冰凉这些人,也是血过不来,这就体现血虚的症状。天热的时候,经常会觉得眼干涩,因你血虚,血不养目了。

肝血虚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个是脾胃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嘛,脾胃生血的功能不强了,容易出现血虚。

第二种是肝硬化或者脂肪化了,里面的空间小了,我们吃过猪肝羊肝,会发现切开以后,里面都有一些小洞,这些小洞就是存血的,它有充分的弹性。

但是如果是脂肪肝,血液里面脂肪含量过多,它就会停留在这些小洞里,这样三分之二被脂肪腻住了,只剩下三分之一可以储血,那么紧急调的时候就不行,因为库存小了,看起来体积还是那么大,但是堵了。

第三种是长期饮酒或者阴虚造成的肝的硬化,肝还是那么大,但是没有弹性了。如果想储血,血囊一定要有弹性。

你想一下海绵能存住水,一块硬邦邦的石头怎么能存住水呢?一样的道理。

肝硬化了之后没有弹性,就容易造成血虚。当然了肝硬化比血虚严重的多了。现在很多人吃药,药物残留身体用不了,甚至很多是因为吃补药。

像久病做过手术的失血,没有来得及补血,还有血液生成的不足,各种原因都会造成肝血虚。

还有一种情况,人如果长期郁闷,不开心就会出现久郁伤肝的情况。就会有肝火,肝火会灼伤肝阴,阴呢就是津液和血对不对。

所以,这个时候人的肝阴开始不足,肝阴不足之人,就会导致肝火更加严重,此时肝火上行,导致人出现头晕,耳鸣,眼睛红赤等各种问题。

这种头晕,是一阵阵的,晕几秒钟,当然,也有更严重的;而这种耳鸣,是突然的爆鸣,会导致心烦,同时,感觉眼睛像冒火一样。

这种肝火导致的另外一个上焦的症状,就是口苦口干。这个口苦,基本上一出现,我们就可以作为肝气不舒,有肝火的一个征兆了。

心血虚主要有两个症状,第一是心悸,就是间歇性的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第二是容易失眠心烦

既然血虚分为肝血虚和心血虚,那如果治疗调理的话是不是应该补肝血和养心血呢?其实都不是。

中医上有这么一句话: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就是说血虚的时候用药不是立马就能补上来的,而是要通过补气的方法来补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从健脾益气出发。治疗血虚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脾的过程。

就我个人而言,女性如果血虚比较严重的话,我推荐四物汤。如果不太严重,平时调养的话,我建议党参和黄芪泡水喝就行,也可以加点生姜,这个就是气血双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