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逼死解缙:皇帝的宠信有多重,痛恨就有多深

靖难之役末,朱棣攻至南京,解缙与胡广等翰林院文臣率先出南京城外迎降。加上解缙过人的才学,朱棣对他非常喜爱。不过皇帝的过分宠信,并不是什么好事。所谓天威难测,宠信到了极致,就容易产生痛恨。朱棣对解缙就是如此。而朱棣的这一转念直接导致了解缙的死亡。

朱棣登基之后,即将解缙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命他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入直文渊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是明代内阁的雏形。解缙等文臣也是明代最早的一批内阁成员。

不久朱棣又提拔解缙为侍读学士,命他总裁编写《明太祖实录》及《烈女传》。编写前朝皇帝实录在明代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每次编写的总裁都是任命皇帝最信重的文臣。虽然说黄淮、杨士奇等人也很得朱棣喜爱,与解缙一样朝夕陪侍左右,但是解缙在其中绝对是位居首位。从太祖实录的编纂就可见一斑。

直接导致解缙败亡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皇太子人选的讨论,一是参与谏阻攻打交祉之事。这两方面解缙之所以牵涉其中,便是源于朱棣对他的宠信。这就是所谓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其实太子之位早已经确立,但是因为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的表现以及朱高炽肥胖的身材,朱棣对于是否改立太子心中产生了动摇。当时靖难之役的功臣淇国公丘福又站在朱高煦一边,朱棣心中更是充满了犹豫。

一日朱棣单独将解缙召至宫中,询问他的意见。解缙是坚定地站在朱高炽一边,他对朱棣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这些话并没有打动朱棣。朱棣可能觉得他这是在说些套话,并没有什么意义。解缙见朱棣没有反应,连忙叩首道:“好圣孙。”意思是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这才颔首表示赞同。太子之位就这样定了下来。解缙也被任命为左春坊大学士,负责教导、辅佐太子。

不过解缙之举也直接让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太子一旦出现问题,朱棣首先想到的便是处置解缙。而解缙站在朱高炽一边,朱高煦便将其记恨上了,他成了朱高煦主要攻击的目标。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行事时常不称朱棣之意。朱棣对他很是不满,连带着对解缙的宠信也直线下降。当时朱棣对朱高煦日益宠爱,礼仪规格都不比朱高炽差。解缙很是为太子打抱不平,于是上疏说这样容易产生纷争。朱棣此时不复当时的和煦模样,将解缙严厉地批评了一通,说他离间父子兄弟间的骨肉亲情。

解缙在朱棣眼中的形象逐渐下降。这时朱高煦又时常在朱棣面前进谗言,说解缙的坏话。当时丘福与朱棣关于太子之位的对话逐渐流传至外界,其实这事是朱高煦与丘福设的局,但是朱高煦却对朱棣说,这一切都是解缙泄露的。泄露禁中语,在明代是大罪。从朱元璋开始对这种事就深恶痛绝。朱棣对解缙此时已经没有多少信任可言了。

后来交祉上疏对朱棣不敬,朱棣决定发大军讨伐交祉,以征不臣之国,想将其纳入明朝疆域。在朱元璋设立的祖训中,曾严禁历代皇帝攻打交祉、日本等国,将其列入不征之国行列。朱棣这么做显然是违背了祖训。这时解缙觉得有必要谏止此事 。于是上疏极言不可。朱棣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后来交祉被明军攻占,设立了布政司。朱棣对解缙更是有些不屑一顾。

期望太高,失望就会更大。朱棣对解缙已经由宠信转为厌恶。永乐四年,朱棣赏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唯独没有解缙的分。第二年,朱棣以解缙批改廷试试卷不公,将其贬谪为广西布政司参议。这时礼部郎中李至刚反映解缙有不满之语,朱棣一怒之下将其贬至交祉。当时交祉为新附之地,事务繁重,百姓又叛服不常,地域又非常偏远,生活条件艰苦。朱棣这是故意惩罚解缙。当时你不是说攻打交祉不行吗,现在就把你发配至交祉。朱棣的用心有些低级趣味。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当时朱棣正好北征,不在京中。解缙于是参拜朱高炽后即离开了。朱棣回来之后,朱高煦说解缙眼中没有皇帝,只有太子,无人臣之礼。朱棣勃然大怒,命人将解缙逮捕至锦衣卫诏狱,严刑伺候。

就这样解缙被关至永乐十三年。朱棣以为他已经被关死了,渐渐将其遗忘了。后来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将诏狱中所关押的囚犯名单例行给朱棣看。朱棣看到解缙时,皱眉说道:“解缙还没死呢?”当天纪纲就将解缙灌醉,将其放入雪人中,他很快被冻死了。一代英才就这样陨落了。

纪纲剧照

解缙的经历亲身证明了伴君如伴虎。皇家之事牵涉太深,最后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像刘伯温那样出类拔萃的谋臣,都难以幸免,解缙的结局就可以理解了。朱棣本质上跟他父亲朱元璋没有太大区别,他也是公认性格最像朱元璋的人。

书生谋国,必然误身。而不谋国,又无法施展抱负。这本身就是一个死局。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太少,其从读书开始就已经陷入死循环之中了。越是优秀之人,陷得越深。

参考文献:《明太宗实录》、《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欢迎关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