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恐怕是全世界最本分的宗教,低调而绝不张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在华人圈里才有所传播,即是在中国内陆,和高调而四处扩张的佛教相比,存在感也很低。
正因如此,民众对道士的印象往往是建立在影视剧的基础上,尤其是《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和全真七子更是深入人心。其实,这些并不是道教的全部,他们只是代表道教的一大流派——全真道。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一大流派——正一道。就历史而言,正一道比全真道要长得多。无论正一道和全真道,都和道家的“黄老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处理鬼神信仰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黄老学派源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盛行于西汉时期。当初齐国的田氏政权是篡取的姜氏政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田氏的祖先与老子都是陈国人,而齐威王又以黄帝的后裔自居。所以在他的授意下,一帮文人炮制出黄老之学,并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
一个是最终成而登天的帝王,一个是不知所终的图书管理员,黄帝和老子的组合看起来怎么也有些不搭。“黄老之学”更像是一种杂学,以道家思想为主,吸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多个学派的精华,在政治、经济、养生、方技、数术、兵法等多方面都有涉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汉初,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民生凋敝,经济衰败。统治者以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窦太后及文景帝尊崇道家,他们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于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蔚然大兴,盛极一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其他学派进行了刻意地打压,但他对黄老之学中的神仙方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把方士少翁和栾大分别封为文成将军、五利将军,这让很多人眼红,于是有点头脑的人都开始钻研起了玄奥之学,以求晋身之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也是汉代社会大肆流行各种神仙方术、符箓谶讳的重要原因。神仙方术和符箓谶讳只是流行的玄学,并不是宗教。到了东汉时候,真正具有宗教特征的团体——五斗米道才出现。据说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八世孙,不知道是不是受先祖的影响,张道陵七岁时就通读了《道德经》,学生时代,就已经通晓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学,以致年纪轻轻,就有千余人跟随他学习。26岁时他被东汉朝廷征召为江州令(今天的重庆),但是他无意于政治,不久就辞官隐居于鹤鸣山和龙虎山。
不知道张道陵在山里悟出了什么,反正摇身一变,成为了”老子“的传人。他宣称老子降临于世,传授经书、宝剑和玉印等诸多信物,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百姓。于是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以“道”为最高信仰,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虽然张道陵把老子捧上了道祖的宝座,但是他建立的这个民间教团组织和和老庄道家关系不大,他所钟意的是黄老之学的神仙方术,他拿手的本事是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疗伤,并以此作为吸引教众的手段。毕竟教团是个新鲜事物,大众总有个接受的过程。由于加入教团需要先缴米五斗,所以这个教团当时又叫“五斗米道”,他本人则被世人称为“米贼”。由此可见,张道陵当时的名声实在是不咋地。不过,“米贼”的志向可不是为了开粮店,到底是在官府干过的人,他仿照政府机构,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主管人,分领其户。这个民间组织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正一道”或“天师道”。
张道陵为正一道第一代天师,所以被尊为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去世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死去后,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张鲁趁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在蜀地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后来,曹操进攻汉中,张鲁率众投降,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五斗米道得以合法保存。不过蜀地作为老巢肯定不能待了,张鲁家族整体北迁,正一道的势力也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到了第四代张盛时,张氏家族又回迁江西鹰潭龙虎山,后世子孙传承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前文说过《水浒传》篇首的”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的张天师便是指张道陵的子孙。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两百年的大分裂和大动荡年代。古人曾感叹: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动荡的社会环境和苦闷的精神世界给宗教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北方在游牧民族的统治下,佛教逐渐兴起,道教则趋于没落;南方则存续了中华文明的血脉,崇尚玄学和长生的社会氛围,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过南北朝时期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发展和改革,道教逐渐成为与佛教并存的中国正统宗教。道教来源于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是古代由巫祝之术和神仙方术发展而来,所以按照道术的功用不同,分为两大类,即符箓派和金丹派。符箓派,来源于古代的巫祝,宣扬鬼神信仰,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是这一派的特长。张道陵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扩大影响,广招信徒。正一道、太平道以及后来的灵宝派、上清派等都属于这一类别。金丹派也叫丹鼎派或炼养派,是从古代神仙方术演化而来,借助服食外丹或修炼内丹得道成仙是他们的目标。唐宋以前,这派人以炼外丹为主,此后,由于他们所宣扬的服食丹药飞升成仙之说,在现实中无法兑现而陷入了困境;於是,以修炼体内精气神为主、追求“阳神出壳”为目的的内丹修炼逐渐流行起来,并出现了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钟吕金丹道”。宋金之际,王重阳承钟吕之说而创立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逐渐在金丹派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所以叫“全真道”。王重阳收了七个徒弟,也就是著名的全真七子。七子之中,数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名气最大,成就最高。他因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成吉思汗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由于全真道有了政府撑腰,“大树下面好乘凉”,所以南方主修内丹的“南宗”道派也以全真弟子自居。这样,金丹派在元代就相互融合,最终聚集在了“全真道”的旗帜之下。为了不让全真道一家做大,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元成宗於元大德八年授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箓道派如净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也皆纷纷归聚到“正一道”旗下,符箓派也逐渐凝聚成了一个整体。这样,金丹派以“全真道”为首,符箓派以“正一道”为宗,两者并立的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续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正一道和全真道有什么不同,那么,如何快速将两者区别开来呢?全真道具有传戒和丛林的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在道观里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荤,不饮酒。而正一派的道士恰恰相反,可以居家修行,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可以吃荤(除了牛、狗、大雁和乌鱼),可以饮酒,也就是俗称的“火居道士”。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到的区别:正一道的帽子,是方的,叫“九梁巾”;而全真道的帽子是圆的,叫“混元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