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经》那些有关“山”的传说故事
读《三海经》,首先就是读那些形形色色的“山”。那些山,有的树木繁盛,有的寸草不生;有的河流发源,有的水源枯竭;有的金玉满堂,有的“没有石头”;有的山描写树木花草、怪兽异禽、人鱼神仙、河流水系非常详细,有的寥寥数语,语焉不详。但是,总有一些在历史上留名的“山”,这些山的千古留名,无不和玉帝王母、诸路神仙、三皇五帝、奇人异事有关。
今天本尊就摘录一二,以飧读者。
昆吾山
昆吾山是济山山系中的一座山,山上盛产赤铜,这种铜色彩像烈火一样鲜红,用这种铜铸成的剑也是削铁如泥,锋利无比。传说周穆王率军攻打昆戎时,昆戎献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给穆王,就是用昆吾山的铜所铸成。在东晋王嘉的《拾遗名山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曾来到昆吾山,用白马和白牛来祭祀昆吾山山神,然后来采山中的赤铜,汇聚了八方之气,铸成了八把绝世名剑。第一把是掩日,用其指向太阳,可以遮住太阳的光芒;第二把是断水,用其将水拦腰斩断,水将不会合拢;第三把是转魂,用它指向月亮,月亮就会翻转;第四把是悬剪,将其浮于空中,路过的飞鸟就会被斩成两段;第五把是惊鲵,带着它出海,会使鲸鱼避而远之;第六把是灭魂,带着它走夜路,可以驱除鬼魂;第七把是却邪,用它指向妖精,妖精便动弹不得;第八把是真刚,用它削玉断金,就像砍瓜切菜。
姑瑶山
姑瑶山是苦山山系中的一座山,传说天帝的小女儿就死于此山,她的名字是女尸。女尸生前名为瑶姬,死后被葬在了巫山之上,成为了巫山神女,也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爱神。战国时期,巫山神女喜欢楚襄王,便私下凡界和他相会,因为她美丽动人,气质优雅,楚襄王想和她结婚,可仙凡相隔,并没有成功。楚襄王回宫后,仍对巫山神女朝思暮想,神女便托梦给他,说:“我住在巫山之南,早上是云,晚上化为雨,这样你早晚都可以看到我”,楚襄王醒来后,寻遍巫山,也找不到神女,便修了一座道观,名为“朝云观”,来寄托思念之情。
夫夫山
夫夫山是洞庭山系中的一座山,在这座山上,居住着一位名叫于儿的神,于儿神有人的身体,手里握着两只蛇,喜欢在长江之中巡游,身上闪闪发光。在愚公移山的传说中,被愚公一家的精神感动,将他们的事迹告诉天帝的,正是于儿神。于儿神手中握有两条蛇,是操蛇之神,在古代,蛇是神话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它被看作是神的助手和联系天地的工具,古代很多神都是手中握蛇,身上盘蛇,或足底踏蛇,女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在古代的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蛇的图案。
洞庭山
洞庭山也是洞庭山系中的一座山,在这座山上,居住着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帝,她们帮舜帝避过了弟弟的迫害,助他登上王位。舜帝登基后,立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姐妹两个相亲相爱,共同辅佐舜帝,打造了一个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天下,她们的贤德也备受世人称赞。舜帝晚年巡视南方,不幸病故于苍梧山,埋葬于九巍山。娥皇和女英知道后,十分悲痛,双双投于湘水之中,为舜帝殉葬。她们死后成为了湘水女神,时常在水面之上漫步闲聊。
会稽山
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传说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炼丹成仙,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大儒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会稽山内的山山水水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阳虚山
阳虚山,在洛南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雍胜略》记:“仓颉,造书于此”。《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又一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称),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