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精英意识:透过《史记》项羽形象,漫谈道统与政统的碰撞

司马迁

《人物志》记载说,'夫草之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这是对精英的古代解释。与现代社会以金钱、名誉等更为多元多样的评价标准相比,古代的精英显然更为单一,几乎可以特指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读书人。精英不是所有读书人,但事实上,长久以来,读书人早已培养出自己的精英意识。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不朽的著作,在思想方面,'文以载道',也通过《史记》展现出非凡的精英意识。

司马迁的精英意识从何而来?

1.读书人的精英意识——超然物外,羽化而登仙

读书人的精英意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典型。第一是儒家型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第二是道家型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他们不仅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的,所谓'儒道兼济'是也。读书人的精英意识,源于长久以来的社会氛围和儒家要求的道德准则。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推崇明君贤臣,倡导三纲五常八条目。当社会严重违背这一基本的秩序时,他们就会站出来批判、修正。

对于百姓,他们的重点在于教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与此同时,学堂里出现了《劝善文》《劝孝文》。一个成熟的社会,是能够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处境而作出合理的安排,并为维护原本存在的秩序而自发作出修正的。汉儒势微,于是出现宋儒,理学僵化,出现心学。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变迁即使有官方的参与,而最大的驱动力,仍然是读书人自发的精英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读书人更像是上层与下层的润滑剂,这个群体成分多元,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们客观上承担了百姓喉舌的作用。而对于统治阶级、贵族子弟,一方面,他们渴望跻身于此,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自诩'众人皆醉我独醒',对皇帝和贵族大兴土木、欺压百姓的行为大加批判。中国古代有精英意识的人物层出不穷,绵延不绝,他们常常以遗世独立又或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古代百姓

2.读史使人明智,透析司马迁的史家担当

司马迁与一般读书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史家身份。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概括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作为一个史学家,他需要有读书人普遍推崇的才,也需要有对各类典章制度、奇闻异事、经史子集的广泛了解和认识,更需要有基本的辨伪存真能力和基本客观的治史态度。但是,历史终究是人记述的历史,中国的史学传统更是鼓励史家将褒贬寓于其中。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本人在治史过程中也深受孔子影响。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学习孔子,在每篇篇末写下'太史公曰',历代史学家也效仿,在篇末写下对于传主的褒贬。在政治上,由于身体的遗憾,也由于职位的限制,司马迁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他将自己对政治的追求,转为治史的目标。他的精英意识,不仅代表了一个读书人的道德自律,更体现在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担当,是对反抗者的欣赏和对朝堂的嘲讽。

孔子

道统与政统纷争不休

1.道统与政统:政治和道德的碰撞

道统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概念,是指读书人'道'的正统的传承。读书人的'道'是入世、经世之道,上至修齐治平,下至教化百姓都是他们追求的实现人生价值,践行'道'的途径。

比如韩愈的道统,即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司马迁同样有自己的道统的坚持,他效仿孔子,将自己的态度融入字里行间,寄希望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对自己子承父业的交代,或许也有'有资于正道'的期盼。政统要比道统简单得多。通常情况下,占据了中原的王朝,就被中国视作政统。因此,嬴秦、曹魏、大元,都曾被视为政统。一统中原、开疆拓土毕竟是中国政治传统对历朝历代的基本要求。

司马迁写《史记》

与政统标准是统一不一样,道统的评价标准反映在政权延续上,就是对'仁义'的追求,这样,一部分公认的政治正统反而不符合这一标准了。西汉中后期以后,五德终始说对汉朝国运的解释发生了改变,汉朝统治者从以嬴秦的继承人自居变为以周朝的继承人自居。

宋代偏江南之后,官方和民间的舆论对蜀汉的评价上升了。这些反映了人们对政统的评价标准发生了转变。这实际上是道德标准对政治标准的侵害,也是儒家的思想地位逐渐上升,占据统治地位的标志。

2.司马迁以道统抗衡政统的努力

虽然在司马迁的时代,五德终始说还没有被完全篡改,但儒家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趋势无法逆转。那么,作为一个自认有历史责任的史学家,他的想法倾向于道德标准判断而不是政治版图判断是必然的。这些,在他对于项羽的刻画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

首先,他对项羽地位的肯定是接续周代传统而不是秦代传统,这实际上是对秦代正统地位的挑战和反思。'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正是项羽得以位列本纪的原因。

项羽剧照

项羽本人并不想做一个皇帝,而是恢复传统,成为'天下共主',这在现在看来是违反了历史潮流的,但当时无可厚非。其次,司马迁的项羽形象也体现了他对道统的坚持和对当时的政统,秦的部分否定。

当是时,'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对于秦的失败说的很清楚,'秦失其道',这与汉初的论定是一致的,所谓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但后来,为了神化皇权,消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几乎是惊天动地的启蒙作用,皇室带头否认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作出的人为努力,将他的成功归结为'斩白蛇起义',归结为'东南有天子气',头顶五色祥云。与此同时,西汉的五行相生说变为五行相胜说,西汉从水德变为土德或火德的过程,也是在否认秦朝政统,推崇代表'仁义'的道统。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从刘邦项羽的形象及其批判看精英意识的中立理性

在司马迁的时代,尽管官方已经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司马迁是有机会历数三教九流的得失,并给出相对中肯的评价的。在司马迁笔下,一方面项羽是一个英雄形象,但他同时矛盾而有致命缺点;刘邦是一个成功的帝王,但他同时也并没有抛弃无赖的本色。对于刘项两人的丰满的刻画,在暗存司马迁对两人评价的同时也展现了司马迁本人较为客观、鞭辟入里的精英意识。

鸿门宴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相辅相成的。'言语呕呕'与'喑哑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 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

总结来说,项羽所谓好的一面在于他的私德,大事上他却并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尽管司马迁对项羽总体来说持肯定态度,也并没有讳言。项羽的失败。除了他本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之外,也反映了旧贵族在新的历史潮流到来之际,妄图固步自封,螳臂当车的姿态。

而刘邦起于草野之间,是时势造英雄的幸运儿,但也相当有自己的智慧和处事原则。但司马迁从私德方面,恐怕是很难认可他的,对刘邦的缺点,他也并没有避讳。司马迁坚持的是道统,因此并没有对具体的王朝更迭有太强的个人倾向,他的臧否古今,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

2.咏史怀古:大英雄项羽是谁的向往与惋叹?

项羽是司马迁否应天命肯定人力的对象。前面说西汉对刘邦的神化,司马迁对此作了忠实记录。西汉的成功,在他笔下是 '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个人努力描述为历史规律这种近似于'天命'的东西。

而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却批评项羽一味将失败的责任推给命运:'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汉高祖刘邦

这一点,实在是耐人寻味。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司马迁对汉朝兴亡的解释是迎合朝廷正统说法的,而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有较大的空间展现自己的想法。另外,所谓'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这恐怕也是他本人对项羽努力的肯定,进而弱化刘邦在推翻秦朝过程中的贡献,对汉代政权的合法性作出无情的嘲弄。

他所生活的时代得以看见最后的百家争鸣的辉煌,他本人在自序中也对儒家优缺点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因此儒家对他恐怕并没有产生思想上的控制。他也就无从认可汉儒主导的神化皇权的天命观。

项羽是司马迁批判政统推崇道统的象征。尽管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忠诚描述了汉高祖的神迹,迎合了官方倡导的天命观,也同时并不讳言秦始皇的恶劣行径,但这并不能说明司马迁就一定认可现有的状态。从他个人而言,刑余之人对生活产生怨怼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项羽,他曾经满含深情而无奈的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

项羽的成功,照应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同时也是旧势力在新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之下的反扑。司马迁明白,旧的制度是不符合历史规律和潮流的,但从道义上讲,他又难免倾向于项羽的成功。

项羽:乌江自刎

以道统抗衡政统,至少在西汉前中期,是一种有益的倡导,是对官方的有益的质疑和深刻的思考,是对单一的官方哲学的反抗。就其影响而言,这和腐儒的抱怨不同,是一种尽力客观的冷静思考,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小结

尽管司马迁在政坛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也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在中国史学上的开创之功是难以否定的,而《史记》中读书人的精英意识更是人们似乎有意忽略,却在历史上绵延不绝的现象。西汉是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传统基本构建、确立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及时总结三代以来的经验,详细的介绍当代的尝试是有重大意义的行为,无意之中司马迁承担了这样一个时代赋予他的责任。项羽是一个矛盾的人物, 司马迁着力刻画,正是为了透过他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矛盾冲突,并就新的社会构建给出自己的建议,提出自己的思考。道统抗衡政统,也正是儒学上升时期对政权更迭的一种反思和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史记自序》

2、《项羽本纪》

3、《高祖本纪》

4、《<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谈》

(0)

相关推荐

  • 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拿下了多座城池,为何却被司马迁通通略去?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常常被人们认为作战能力并没有西楚霸王项羽好,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吗?其实刘邦打仗的水平没有<史记>写得那么差,他曾与项羽对战时拿下多座城池,却被司马迁通通略去. 首先,刘邦 ...

  • 公元前104年,素来温和的司马迁在《史记...

    公元前104年,素来温和的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破口大骂:吕雉傲慢娇惯,淫乱后宫,害功臣.害皇子.害后妃,是个泼妇.两千年后,专家王立群翻了十遍史记,却反常说道:"吕后最有 ...

  •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项羽列入本纪,而本纪是用来记述皇帝级别人物的体例.而唯二不是这个级别的就是吕太后和项羽,吕太后虽无皇帝之名,但在惠帝去世后实际掌控汉朝有皇帝之实.项羽则是 ...

  • 古文观止:《史记·项羽本纪赞》司马迁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古诗词文欣赏推荐搜索 古文观止 项羽本纪赞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 ...

  • 西楚霸王兵败之路——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秦朝末年,兵乱纷起,陈胜.吴广起兵失败,代之而起的是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有余,一表人才,力能举鼎,才华横溢,周围的人都很敬畏他.在秦朝时,一尺约等于23.1公分,所以项羽 ...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 ...

  •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与解析]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 ...

  • 司马迁:血泪著《史记》,精神感千秋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ID:tsgsc8) 什么是历史? 黑格尔说:"历史,就是一种隐藏的力量".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是 ...

  • 读《史记》之开篇:司马迁的简历||林苹果读书

    读书 林苹果 林苹果读书 好书推荐,一路陪伴 嗨,大家好,我是林苹果,我的愿望是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每年读书100本,把自己最深的认知,成功分享在您面前. 希望能在您的陪伴之下 ...

  • 司马迁《史记》名言134句品

    司马迁《史记》名言134句品

  • 《史记·秦本纪》原文附翻译 司马迁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qu ...

  •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