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译接上期:百年前满洲里科洛博夫家族3
2020年第522期总第875期
公众号政委诸葛水洲
公众号主编笔尖芭蕾
本文翻译王旭
在这个大家族中,每个孩子都上学接受教育。1945年后,他们陆续在满洲里苏联中学上学了。母亲讲,在三年级之前他们有中文课,中文教师是个极其严厉的中国女人,对淘气的孩子用尺子打手掌。好在三个孩子在中国都得到了中等教育。亚历山大毕业于哈尔滨医学中等专业学校、尼诺齐卡(妮娜的爱称)和我母亲也都中学毕业。
妈妈和父母的合影
我的亲人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在满洲里的生活往事,这些故事仅一篇文章无法载入,可以写上整整一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总是带着深情的爱与敬重讲述中国人。中国人是如何善良、勤劳。我们家族从来没有以民族区分过人。我明白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一个充满和平、友情的小城满洲里生活着各个民族、各个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和睦相处,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里人。
姐妹合影
1954年夏天,外祖父母携全家12口人离开几代人居住过的满洲里,搬迁到苏联库尔干州萨法库列沃区纳杰日季卡村生活。年轻人很快去了新西伯利亚斯克接受高等教育。外祖父母差不多余生都生活在库尔干州,1985年,在我父母的说服下来到我们奔萨生活,外祖母于1990年逝世,享年76岁;外祖父于1999年逝世,享年91岁。
兄弟合影
若干年后,我外祖母所有的姊妹都去了澳大利亚定居生活,而外祖父的所有兄弟、姊妹都留在了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我外祖父5兄弟中有阿法纳西、亚历山大、尼古拉依3人被镇压枪决,死后被平反。我表兄克里亚(我外祖母姐姐的孙子)问我:“为什么你们家从中国回到了苏联?”我这时记起在妈妈的日记中,她父亲、我的外祖父佩卡(彼得的爱称)写给她的留言:“热卡!不要忘记你的背后是故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要背叛她!要成为自己喜爱故乡的忠实者!你的爸爸,于1950年3月25日留言。”
附记:
正如作者所写,1954年,伊万·伊万诺维奇·科洛博夫家族的后代返回苏联定居,其家族在满洲里扎列奇内镇(北屯)的房产归公所有,继而成立“波列滋亚牧场”。1959年1月20日,苏联波列滋亚区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马特维耶夫·符·伊率领波列兹亚集体农庄代表团一行7人来满洲里访问,并向我波列兹亚牧场赠送细毛羊83只、良种马12匹及兽药一批。中苏双方人员在牧场大门前合影留念。
据李顺春(曾任满洲里市农牧经营管理站站长,高级农业经济师)回忆:“1958年,满洲里就成立了‘中苏友谊人民公社’,1966年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下辖北屯生产队、东山生产队、牧业生产队’。”据此判断,波列兹亚牧场以后可能发展成为中苏友谊人民公社牧业队。牧业队迁出后,科洛博夫家族房产恢复居民住房。2007年4月,这一块房产全部拆除,现为一片草场绿地,重新回归到1901年科洛博夫家族迁来大兴土木之前的历史景色。
苏联波利滋亚区党政代表团参观我市波利滋亚
最后,简要介绍一下本文作者斯塔罗斯金娜·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大罗芙娜。现为电影艺术研究者、电影评论家、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俄罗斯联邦电影工作者协会会员、俄罗斯联邦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国家“尼卡”科学、艺术电影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电影评论家、电影艺术研究者协会理事、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奔萨分会会长。经常发表关于世界、民族电影问题、俄罗斯电影史、现代电影发展等文章。曾为奔萨国家广播电视台电影艺术节目主持人及编导。为发展电影事业获得了В·霍洛德娃奖、莫茹欣奖章。获俄罗斯荣誉电影工作者奖。2011年获俄罗斯联邦文化部文化发展重大贡献荣誉证书。近年来,有作者执导的多部电视纪录片问世。目前,正筹划影片《满洲里俄罗斯人》的编撰工作。以献给这一由俄罗斯人与中国人共同创建的城市,献给苏侨永久的故乡城---满洲里。
俄文作者:斯塔罗斯金娜·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大罗芙娜
(满洲里俄侨后代,现在莫斯科,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