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文:老屋的袅袅炊烟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傍晚,经过安徽地界的小山村,远处山坡边上有些白墙灰瓦的民房,其中有一户人家屋顶上出现了一缕缕白色烟雾,这户人家一定是在做夜饭,过一会儿劳作归来的家人就会围坐在方桌的长条板凳上,享受平凡人家平常好时光。
这样的景象温温暖心,念念不忘,也是曾无数次亲历的,那就是家乡黄泥老土屋上空飘浮的袅袅炊烟。岁月经年,时光冉冉,从未腿色,烟火气总是那么清晰浓烈,那么醇厚扑鼻,几十年来从乡村到市镇,从小城到都市,家乡似乎越来越远,有一种想抓住又抓不牢要滑脱的感觉。想想,那是一份牵挂,那是儿时的记忆,那是对家乡的眷恋,那里长眠着疼爱我的奶奶和父母,那里虽然认识的乡亲己经少了,但那片不肥沃甚至有些贫瘠的土地,曾经滋养了前人,又给我幼小的儿时提供了庇护所。
家是故乡好,人是故人亲。家乡老屋顶上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这个场景不时从心头掠过,如此坚毅地定格,如此持续而久长,几十年从未改变,从未散去。这些年来,从南到北,对稻草燃烧散发出来的味道,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与执着,每当经过小村庄时闻到稻草燃烧出的香火气,眼眶时时会变得湿润,心里叨叨唸唸,又看到了姆妈带着黑布围裙,在低矮黄泥土墙屋后边厨房的灶台前忙碌的情景,姐坐在土灶口前小凳子上,将干稻草扎成一小把一小把,不慌不忙地用大铁火钳夹着送进灶膛,灶膛里的稻草被大火燎着后,会烈烈作响,火光把姐的脸映得红通通的很好看,有时从灶膛口窜出的火苗会燎着姐长头发,姐会生气丢掉火钳跑掉,同时就会听到姆妈的骂声:“狗撕的,连个火都不会烧!”大铁锅里升腾的热气,总让我看不清姆妈的脸,幼小的我站在土灶旁,惦着脚尖总看不清锅里在煮着什么饭菜,只能闻到粗粮和粗菜的味道,大部分时候是水煮红苕(红薯),那个时候因家里孩子多,粮食总不够吃,每年都超支,每日只吃两餐,经常感到很饿。有时家里有些米,就一半红苕一半米,伢子们每人一大碗,我只喜欢吃白米饭,把红苕全倒给细姐,时至今日老姐都抱怨说当年欺负她,把不想吃的红苕硬塞给她。这是有原因的,当时粮食紧张,姆妈决不允许吃不完倒掉的,她一定会大骂:“狗嚼的,这样做会被雷打的!”当时伯(父亲)在外面做事,有次回来,发现我头和肚子特别大,怀疑得了病,于是驮着我去县城医院看看,医生摸摸头摸摸肚子,告诉伯:“这个伢是养营不良,不用看不用治,回去吃点好的就行了!”回去之前,伯到供销社买了几块发饼,我一口气啃了两大块,也是此后,我的外号叫“大头”。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家伢子多,吃不饱是常事。由于我是家里小孙子,奶就特别疼爱。奶在隔壁大爹(大伯)家生活,大爹家细伢都长大了生活要好些,奶于是经常把自己的一碗米饭让给我吃,她却吃我碗里红苕,当时年幼无知,心里乐滋滋地吃独食,现在每每想起,愧疚不己。人在饥饿时,才懂得米饭的珍贵,奶当时己经八十多岁了,宁可苦自己也把最珍贵的白米饭留给小孙子,自己却吃粗粮。在我八岁那年,老奶八十六岁走了,对奶的愧疚就这么一直被牵挂着终身不能放下,这样的情今生难还呀!每次在奶的坟前“嘭澎”磕几个过硬的响头,表达对奶的不忘情怀。
长大懂事了,才知道“一米一饭来之不易,一情一生无以还之”。老家独山发水塘的黄泥老屋也物是人非,但心里依然总是望见家乡老屋顶上冒出的枭袅炊烟经久不散,时常在梦里听见姆妈在屋头“细伢唻!细伢唻!”的呼唤。
赵进文 2020年12月16日于动车上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赵进文,原籍湖北黄梅县独山镇陈大村发水塘,童年在发水塘度过,少年在小池长大。1968年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现居住南京,就职于一家央企三级子公司。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