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效应》(96)词语遮蔽效应

转自:七星客的博客

96、词语遮蔽效应

语词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VOE)是指语词化描述对非语言认知的阻碍效应。研究者发现影响语词遮蔽效应的因素有:时间因素、言语描述任务、分心任务、再认测验、个体差异等。现有的有关语词遮蔽效应的解释理论有三种:记录干扰理论、不合适的加工转换迁移理论和标准转换理论。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讨言语描述影响了知觉内容还是提取线索等内容。

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我们叫“人道”,人道的内涵主要有三个,一是观察的顺序,二是叙述的顺序,三是人们正当行为的法则。观察顺序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有一个先后顺序,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如此等等。叙述顺序是说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也有一个先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如此等等。两个顺序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第一个观察到的,也是第一个叙述的;第二个观察到的,也是第二个叙述的,如此等等。其实两个顺序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观察强调的是客观性,即事物本身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如实地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叙述是把由观察得到的印象用语言、文字等等手段表达出来,这里强调是准确、简洁、生动,这是一个由主观再到客观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相反相成的,前者可以叫认识论,后者则是反映论。只有观察而没有叙述,观察的结果就只能以印象的形式停留在观察者的脑海里;只有叙述而没有观察,叙述的内容就成了无稽之谈。人们在认知上的失误有的属于观察上的失误,例如孤立、片面、静止的观察。也有是属于叙述上的失误,如歪曲事实、编造谎言、混淆真象假象等等。语词遮蔽效应主要是指叙述上的失误,属于反映论上的失误。

在反映上,词语无疑是一个重要形式,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周易就是通过卦辞与爻辞来表达易作者的想法的,卦辞与爻辞就是词语。但是词语不是表达的唯一形式,手势、表情、眼神等等也是表达方式。《系辞》中有段话,叫做“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就是说,单靠文字与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的,所以要“立象”、“设卦”,所谓“立象”、“设卦”就是确立卦符与爻符,只有把经文(卦辞与爻辞)和卦符与爻符统一起来,才能弄懂易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卦符与爻符可以看作是非语言认知的一种方式。在易学史上有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象数派,一个是义理派,象数派注重卦符与爻符的研究,但不顾及经文;义理派注重经文,但不顾及卦符与爻符,这是迄今未能揭示易经奥秘的一个原因。

词语与观察有关,如果是观察不是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观察,那么建立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得到的印象再通过词语反映出来,势必会出现词语遮蔽。所谓“有言不信”、“闻言不信”,就是这样的词语失去真实。

词语也与自身的表达方式有关,观察要求全面、完整、系统,表达却要求简明扼要,抓住典型,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例如我们说卦体上的每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与周边四个爻都为“邻”,这些内容在观察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用词语表达时,却只说主要的,其它一概忽略。例如屯卦初爻讲“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这里只说到了屯初的处境与它的选择,没有说它到底走什么道,也没有说是哪个爻对它构成了威胁,这些都被遮蔽了,这种遮蔽倒不是失真,而是突出重点。

词语与印象的的远近有关,一般说远期的印象容易忘却,近期的印象深刻,表现在词语的反映上是远期的容易被遮蔽,但是也有的印象是远期的深刻,近期的倒容易忘却,例如有的老人,对昨天的事情记不起来,对儿时的记忆反倒很清楚。词语本身也是一个记忆工具,许多人写日记就是为了不忘却,所谓“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因此,对词语遮蔽的效应也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