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德|花开即雨独山行
雷有德|花开即雨独山行
一杆围炉的旗帜,飘飘荡荡:引领一群红巾围脖的炉友,鲜亮了幽长幽长的小巷。仿佛外星来客,穿越在独山老街,寻寻觅觅,拣拾属于灵魂的东西。一条县内仅存的石板路,弯弯折折,牵起木楼挑窗的记忆;独轮线车的深槽,歪歪扭扭,推向下街头,伸至独山港。
独山港是大源湖尾汊的港埠码头。木船经源湖、龙感湖,出华阳,通江达海,水路极是便利。古时独山黄花这一带盛产苎麻烟叶,外地商贾来港边建有烟行、商铺,当地人在港两旁建有庙宇。港东的叫东庙,港西的叫西庙。两庙隔港对峙。明朝湖凤在中举未登进士以前,曾在黄连咀开馆授徒,本地汪可受是其得意门生。一天,先生出联要学生对答,上联是“独山镇东西二庙”,汪可受当即答曰:“普天下南北两京”,妙对惊人。汪可受后来中进士,为名臣,这幅对联成为佳话。
那么,这个背依丘林、面向湖泊的水陆集镇,让它得名的独山,山在何处呢,是招云寨吗?
古县志载;“独山,县东南二十五里,旁有小木岭、大木岭山”。指的是道人尖、招云寨。两峰相连,中间的山凹叫大木岭,俗名也叫大鸭岭。道人尖北山顶部凹处,叫小木岭。山南与安徽宿松接壤,是京川路进入鄂东的隘口,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有道徒在山上招云求雨得名招云。传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之妾宛娇莲,驻扎于山上为陈友谅招兵买马,又名娇莲寨。清代有人于山上建寨,故名招云寨。
招云寨离独山镇相距八里,县志说明了是在独山旁边,不是独山得名的地方。是东观山吗?
东观山于独山感湖北岸,源湖之东,故称东观。孤山独立湖边,东接安徽余嘴村,西头插入小源湖口,是过往船只的航标,也是兵家要冲。站在东观亭,东观日出,平湖万里,云蒸霞蔚,群鹜齐飞,是黄梅一景。东观山临水有一东观渡,来往商船渔民泊岸于此,是个热闹的水码头。往年,从独山港可乘船入湖到东观。如今走陆路,经黄花、黎岭到东观,一路有四公里都是鄂皖两省交界线。将近东观的松梅岭街,一街两省,游客笑称颇似“中英街”。街道有些逼仄,两省居民门户相对,乡音不同却共享一条街,共用一塘水,相互串门,有缘的还结成儿女亲家,亲密友情是鲜活版“松梅图”,为独山特有的景致。国务院在东观山下湖边立了界碑,一石两省,这边湖北、那边安徽字样。人到东观,“一脚跨两省,双眼望浔庐”,湖上波光粼粼,鹤哨飘荡,佛影踪踪,进入“醉来笑指匡君室,何日骑云到上头”的境界。
早有朗公禅师,寻东观而来。
天竺高僧朗公禅师,长安人,俗姓左。博学多才,精通释道儒多门学问。黄梅释道有九祖十三仙之说,朗公是黄梅佛教九祖之一。南朝刘宋时期,朗公剃度于潭州招提寺,游历江南后到东林寺,与净土宗慧远大师结为佛友。一日,别过慧远大师,来黄梅寻求卓锡之地。先到荒湖段窑,割苇建茅舍讲佛,建资福寺。再过源湖上东观山,在倚山观水处建庆源寺。那时孤山独庙,晨钟迎鄂皖渔船,渔歌阵阵、天际帆影;暮鼓泊东吴商贾,野渡饮烟,莲花飘香。
大美东观山,仍然不是朗公最终的卓锡之地。他继续山行,寻找可以“息心”的地方。
相传,朗公寻游讲学,有一天来到马鞍山下。当时黄梅天气大旱,塘堰干涸,禾苗焦黄,眼看颗粒无收,许多人将逃荒要饭。一老者见朗公非道非释的奇怪打扮,有仙人之相,想必佛法高深,遂上前施礼,求佛降雨普救苍生。朗公扶起老者说:“贫僧刚从湖边掐有一枝芦苇,现插在马鞍山上,待到芦苇开花,此地必降大雨”。说罢,将芦苇插在干硬的黄土中。老者将信将疑向朗公致谢,朗公说:“花开即雨,切记切记!”人们纷纷往马鞍山观看,奇怪的是烈日当空,大地流火,那枝没根的芦苇象长在有水的湖泥里,非但未被烈日晒蔫,竟然青枝绿叶,含苞欲放。不几日,万里晴空骤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人们为纪念朗公,就在马鞍山建起“芦泉古刹”。庙左朗公插芦的地方掘了一口井,井水充盈,长年不涸。老者居住的村庄改名叫“望花冲”,至今沿用这个村名。足见这段神话并非全然虚构。县志有载:朗公禅师至黄梅“求卓锡地,遍历数处未善,过马鞍山遇土人求雨,乃插芦于山麓小阜云:花开即雨。后果然。”
朗公也没有卓锡马鞍山,继续找寻他理想的息心之地。曾至东仓建莲花庵,最终选定黄梅马尾山建寺永驻,也是朗公在黄梅境内建的第五座寺庙,叫东永福寺。清人黄利通有诗句:“佛来亦歇山川力,欲放芦花故故迟。”
正象朗公最后选定的卓锡之地,马尾山并非高山名麓,却成朗公禅师的息心之地。招云也好、东观也罢,以至马鞍山、马尾山,都不是独山得名之地。真正得名独山的,是镇东北一个不起眼的独立小丘,高不过二十米,人称团山坡,是距古镇最近的独立至高点。县志载:“镇东北半公里处,有小丘独坡而得名。”在我们心里,小小独山,美好而神奇,花开即雨……
作者:雷有德 湖北黄梅人 黄梅作协副主席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