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咦!采子

黄梅||咦!采子

采茶作戏,西处唱来南处和。花鼓传情,东边板响北边锣。

——题记

“书班带路黄梅县,孔垄不远在面前。来到孔垄用目看,一半旱路一半搭船,书班带路小池赶,来此不觉大江边……”在蔡山镇胡墩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戏台上,扮演桐城知县陈琏的演员正字正腔圆地道出自己私访的地名,这就是原汁原味的黄梅采茶戏《乌金记》里的一段唱词。不了解剧情,不认真去听,一时半会还真听不懂演员嘴里念叨的唱词哩!

黄梅采茶戏,又名采子,《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定义为:“黄梅采茶戏,形成于黄梅、广济一带,习称采茶戏或花鼓戏,外省称之为黄梅调、黄梅戏、下河调、三角戏等。1949年后定名黄梅采茶戏。”采子,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黄梅就流行的山歌畈腔。在多云山、紫云山等山区,男女边采茶边吟唱,优美抒情的采茶歌就是在这勤劳中应运而生。

“多云山下稻荪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这首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所说的 采茶歌,说的就是黄梅人民唱采茶戏酬宋飞仙。黄梅人好歌善舞,采茶唱歌、薅草唱歌、划船唱歌,久而久之,唱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就成为了黄梅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黄梅依山临湖,历史上水灾频繁。因此出外逃水荒的人,就得卖艺谋生。黄梅采茶戏《逃水荒》有段唱词,就说明了黄梅人在水灾之年卖艺谋生的场景“老公公在外面测字看相,我婆婆挑牙虫苦度日光,哥哥他每日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厢”。黄梅戏的发展经历很丰富,从独角戏、两小、三小、发展到三打七唱,管弦伴奏等阶段。

所谓的独角戏就是一个人边演边唱,两小则是小生、小旦唱。三小是小生、小旦、小丑。这些都是小场景的表演。三打七唱就是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三打”即:鼓师(鼓、板)一人,夹手(大锣、钹等)一人,小锣一人;“七唱”即:老生、老旦、正生、正旦、小生、小旦、捞杂(小丑),也就是说,有7个演员,就基本可演一台戏。

黄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采茶戏是黄梅的优秀剧种。有“36大本,72小出”之说,其实小出有100多出。500多年来,黄梅采茶戏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原汁原味的黄梅采茶戏现在是唱得的人越来越少,能听得懂的人也自然稀少。在和胡墩村采茶戏艺人们交谈中了解到,现在唱采子的只有孔垄、蔡山一带的几个民间剧团,并且大都是老年人。

唱文曲戏的,就只有太白湖畔的丝瓜列了。其余剧团都唱黄梅戏。采子,他们民间剧团唱的比较多的是《山伯访友》《姑嫂打赌》《牌环记》等传统剧目。演员都是附近爱唱戏的票友们,他们经常在一起唱戏交流,时间一长,一拍即合,组建了胡墩村采茶戏剧团,购买了行头,乐器等,从此他们10多个人农闲唱戏,农忙务农,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感觉生活非常充实。

“一去二三里,村村塆塆都有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今年我县把在全县农村免费演出520场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作为县政府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在全国公开招投标,传承、创新、发展,将会让采子、文曲、黄梅戏等优秀剧种在黄梅广袤的农村“梅开二度”,再吐芬芳!

作者:曹锦军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主编。

本期编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暂定名)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数3000本。作者有国家级作协会员、省市县作协、摄协、书协、美协会员、文学博士、文学爱好者。欢迎企业、商家、个人提供赞助。新书征订已全面启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