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管理要科学合理,学校该如何确定制度?怎样安排流程?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管理是中小学管理中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几年前,有学校在发现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后,没收了几十部手机,还在全校举行手机销毁大会,作为惩罚。这是典型的“疾风暴雨式”的处理方式,较为粗暴;也有学生会反问:手机是我父母买的,不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学校和教师难道不应当给予必要的尊重吗?
手机管理的道与术,体现着学生管理的尺度和温度,为此,学校需知悉原则,也更需要以长期的目光建设科学的制度和流程。
避免矫枉过正,读懂政策中的原则
无论在法律、教育部规范性文件还是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我们都能找到学校有权管理学生手机的依据,手机管理作为“五项管理”之一,也已经被纳入教育督导;另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学生手机管理的四大原则,学校需要对这些原则的重点进行科学解读,以便在执行中把握管理思想和标准。
● 有限带入校园原则
“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 管理措施细化原则
“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解读:事实上,学校如果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与家长的沟通需求,很大程度上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
● 教育引导原则
“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的对待,并且合理使用手机。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
解读:关于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财产权,避免承担侵权责任。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肆无忌惮,非常容易激怒老师,如果老师在这种情绪下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将手机损坏,就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要承担相应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防止发生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无论是依据《侵权责任法》还是《民法典》,学校都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
● 家校沟通原则
“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解读:学校要将作为校规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送达家长,表明态度,和家长达成一致原则。同时,手机不光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家庭管理的范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该履行对手机管理的职责。
科学的学校手机管理制度长什么样?
读懂了这些原则,学校在落地过程中,首先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科学制定手机管理制度?
手机管理制度,既可以从校规的层面,也可以从班规的层面来制定。
● 校规:强调正当、合法、明确
校规层面,学校要制定《学生使用手机管理规定》。制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程序正当。《学生使用手机管理规定》虽然只是校规,但是从法学的角度看,其实已经具备了规范甚至软法的性质,在制定时要借鉴一些立法的原则。比如程序正当问题上,应采取开门立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甚至召开听证会,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利益和态度,尽可能融入到规定的制定当中。
其次,内容合法。比如上面提到的“销毁手机大会”,肯定是违法行为。原因非常简单,手机在所有权意义上是归学生或家长所有,未经允许强行没收予以销毁,侵犯了学生或者家长的所有权,构成了民事侵权行为。再如,没收学生手机是不可以的,因为学校尽管拥有管理学生的权限,但没有罚没权限。罚没权限主要归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所有。
最后,具体明确。这是对于规范最基本的要求。倘若管理规定只是一种原则性、抽象性,缺乏操作性的文件,必然会成为一纸空文。比如,在统一保管问题上,学校应当出台细致的规定,以确保学生手机所有权以及学生个人信息权、隐私权获得较为周全的保护。比如,拿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给予学生相对自由使用手机的权利。不过在这一时间段里,学生仍旧不可使用手机打游戏,学校保留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力。
● 班规:强调良性竞争
与校规不同,通过班规来管理学生使用手机,是偏个性的管理方法。
客观而言,班规的效率和校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范围只作用于一个班级。利用班规来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从正面激励的角度来展开,即将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模式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比如,一个班级制定在班规中规定上课不能带手机,或者班上同学全部自愿不带手机,然后班级的学习成绩上去了,自然会对另一个班级形成某种压力。另一个班可能因此形成新的班规,也不带手机进入校园。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竞争,对于手机管理也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实战手机管理,流程化是关键
学校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有效执行手机管理制度。制定出来规则后,更为重要的是执行,做到流程化管理。
学校手机管理流程图
1. 制定《学生使用手机管理规定》。芬兰的学校还开设了手机使用指导课,来帮助中小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
2. 将《学生使用手机管理规定》非常庄重地送达家长,表明学校态度,并由家长签收。
3. 如果出现了违规携带手机的行为,启动手机管理程序。这时需要区分情况:
如果第一次带手机进校园,可以批评教育,没有必要代管手机,也减少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负担;
如果情节严重,需要代管,就需要责任人做好一系列流程。其中,对违规行为的手机管理,包括取得手机、代管手机、领回手机、追踪教育四个环节,如果可能的话,每一步留有相应的书面或电子证据,能够极大地规避各种风险:
● 取得手机
作为责任人,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取得学生手机时要注意安抚学生,防止发生意外,告知学生,不是没收手机,而是代管,放学后会返还。取得手机后,任课教师应尽快将手机转交给班主任,如果是班主任发现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就自行管理。
● 代管手机
班主任在代管手机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件事。第一,要取出SIM卡,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隐私权。第二,在程序上,最好给学生开具代管收据,表明自己在履行作为班主任的管理职责。第三,要注意妥善保管手机。
代管手机其实是暂时的,这时手机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应尽快通知家长领回手机。
● 领回手机
可以由学生放学后凭收据来领回,也可以由家长来学校领回,并让家长出具收条。
● 追踪教育
要做好事后的追踪工作,包括追踪教育与谈话记录。
手机管理责任人及注意事项
学校应当在合规性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在学生使用手机、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点。当然,这些平衡性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会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规则制定能力与执行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学生手机管理,也是考验学校治理能力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