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一)

儒家篇

儒家道统传承,自尧、舜、禹诸先圣以来,递相授受,一脉相承。“伏羲、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周文王、周公等一代代如日月般的圣贤相续出世,传承'十六字心法’,教化民众,带领着民众一步步艰难地走出蒙昧与蛮荒,民众由此渐开了心智,知晓了礼乐与仁义,人性与德性逐步地苏醒与呈现,从此踏上了外在的文化发展与内在的生命觉醒之路,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于是诞生,中华文明如太阳般喷薄而出,成为五千年后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庸>心要》)

第一章 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

一、尧传道于舜,舜传道于禹
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公天下。他们以禅让制的方式传递政权,同时也将华夏文明内含的生命科学的火种——修心养性之法(简称“心法”)一并传承了下来。
尧(约前2377~前2259年)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国家还没有建立完成,社会生产力低下,民生艰难。尧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他上任后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举贤任能,奖善罚恶,使政务井井有序。“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五帝本纪》)
尧在位七十年,治理有方。年老后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凶,不堪大任。于是请来四岳(大臣或部落长老)商议接班人,四岳推荐了舜,尧决定对舜进行一番考察再做决定。
历经三年,舜通过了尧的各种各样考察,于是尧决定禅位给舜。“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史记·五帝本纪》)
尧传位时这样告诫舜:“上天的大命已落在你身上了,你要坚持把握住诚信、公平的原则。假如让天下百姓陷于困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舜正式继位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一生践行“允执其中”思想。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在尧、舜两代圣贤的治理下五谷丰登,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化百姓温恭礼让,人民的道德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孔子经常赞叹尧、舜的功德。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中庸》)
舜将自己一生修心养性的体会浓缩成三句话加在“允执其中”前面,传给了禹。“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尚书·大禹谟》)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十六字心诀”,它奠定了中华文明自律内省、紧扣心性实践、彰显心性本有之光明正大的仁德这一生命文化的基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具体阐释,详见潘麟先生《<中庸>心要》一书的相关内容。
儒家一直自觉地传承三代之圣学。孔子晚年对曾参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一以贯之”的“道”,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朱熹《<中庸章句>序》)
明朝大儒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王阳明全集·<象山文集>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儒家道统之源头,不得此“道统”传承,绝不能领悟儒家内圣之学的真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