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第二功:汉武帝开发河西走廊,从此西域入我华夏

  今天的华夏版图并不是某一个朝代独力贡献的,而是各朝各代接力赛的结果。如果说秦始皇开发百越是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第一件大功,那么汉武帝开发河西走廊则是第二件。而这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是汉武帝获得第三件大功的基础——将西域纳入华夏版图。

  汉武帝独占两件大功,你说他有没有资格评上千古一帝?

  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

  河西走廊中的“河”指的是黄河,“走廊”则是其狭长特征的形象概括。河西走廊所在地正是甘肃省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的狭长地带。这里南部是祁连山脉,北部是北山山脉(合黎山),可以说两侧都是有天险可守,地势十分险要。

  由于河西走廊合黎山北侧是阿拉善沙漠,其尽头黄河西侧又有贺兰山脉,再往北是蒙古高原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敌对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在。因此如果不走河西走廊,往北走绕道去西域的话,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得先拿下河套地区,然后往西经过游牧民族部落的地盘,沿着沙漠边缘小心翼翼地一直往西才有可能抵达西域——很显然这条路是很危险的,不管是行军还是商队都不建议走这条路线。

  而祁连山脉南侧是青海盆地,自古这里也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族,如果没有像唐初那样有足够的统治力度,走这里也比较危险。而且从青海盆地去西域,还要翻昆仑山脉,等于翻了两次山,一样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故而从河西走廊去西域是最方便快捷的,自古就被称作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走廊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中原王朝是否能连通西域,以及是否能实行后续的统治。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亚、西亚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要靠这条路,所以河西走廊的经济与文化意义也十分重要。

  前人的努力

  前面说过开疆拓土是各朝各代的接力赛,开拓河西走廊的全部功劳汉武帝也不能独吞,还是得从周朝说起。商周时期在关中地区以西,特别是陇山西面,生活着数支游牧民族,被称作西戎。早在殷商时期,这一带附近就有华夏族的防御力量镇守西戎。从西周分封秦非子开始,秦国便开始与西戎争夺地盘。到了东周初期(春秋早期)秦国逐渐打败西戎,将势力往西扩张到陇西一带,对河西走廊开始了战略接触。

  不过由于秦国的扩张路线是向东进取中原,所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朝都没有继续大规模西征开拓河西走廊的领土。所以河西走廊便在西戎、大月氏、匈奴这几支势力之间流转。

  战国后期匈奴人逐渐崛起,到了秦朝的时候已经十分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危。匈奴人侵犯中原王朝的路线,一部分是越过阴山从河套地区南下,另外一部分则是河西走廊进犯关陇地区。而秦朝、汉朝的都城与龙兴之地,正是关中地区,因此同时受到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两个方向的威胁,为了保障王朝的战略安全,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秦始皇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解决掉了第一个战略隐患,再加上修长城,可以保障了关中地区北侧的安全。至于剩下的河西走廊方面的威胁,一方面秦始皇将重心放到了开发百越之上,分走了大量兵力;另一方面秦朝二世而亡,时间过短,尚且无法大规模对河西走廊的匈奴驻军用兵,导致这个历史任务只能交给汉朝来完成了。

  汉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想建立秦始皇一样的不世之功,但是他忽略了经过秦末乱世的国力损耗,盲目对匈奴用兵导致“白登之围”的耻辱。之后刘邦与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位帝王认识到了还不是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用兵的时候,因而改为休生养息国策,对匈奴和亲。

  正式用兵

  等积攒了足够的国力,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考虑河西走廊的问题。

  当然了,这段时间匈奴人也没闲着,他们一直利用着河西走廊的优势,对西域大肆用兵,西域诸国因此苦不堪言;同时匈奴人还不断侵犯关陇地区与河套地区边境,西汉也是深受其苦。也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所以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大获成功,西域诸国愿意向汉朝称臣,共同将矛头指向匈奴。

  而且关键是西域还有优良战马资源,汉武帝更是垂涎三尺,进而有了统治西域的想法。因而打击匈奴的第一步,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河西走廊。

  于是,军事天才霍去病开始了两次西征。刚好西域诸国在西汉的外交策略的作用下,为汉军阻挡了很多匈奴人,尤其是与匈奴敌对的乌孙国特别卖力。再加上军事技术上的进步,霍去病两次西征十分地顺利,成功地将河西走廊彻底纳入华夏版图。

再然后西域诸国见识到了汉朝的强大实力,为了获得庇护免受匈奴侵害,自然而然地臣服于汉朝,为下一步汉朝打击匈奴贡献了不少力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汉武帝拿下河西走廊不仅收获了西域,还为后世拿下青藏高原提供了保障,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