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不利于王朝统治,朱元璋仍坚持分封藩王,孰对孰错?

  千古一帝秦始皇消灭了分封制,岂料后世两千年却倒退了。在历朝历代改革挣扎的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仍然力排众议,大行分封制,分封诸多子孙为藩王,孰对孰错呢?我认为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分封制的危害

  秦始皇消灭分封制是有政治基础的,是秦国长期实行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变法对分封制的取消主要有两方面贡献,其一是取消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很多世袭的特权,使其必须通过建功立业来维持勋爵或者属籍,为后来秦始皇彻底消灭分封制减少了绝大多数阻力;其二是让底层的百姓能通过战功公平地获得勋爵,使得阶层流动获得提升,为消灭分封制提供了群众基础。

  但是经过秦末农民起义一折腾,又被项羽给恢复了。而之后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废除分封制,也只能暂时妥协的办法。然后拉开了两千多年的分封制改革运动,过程十分漫长且复杂。改革的过程依次从消灭异姓王、立同姓王,到到削弱同姓王,再到后世限制非宗室勋爵的世袭问题等等。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宗室分封与勋爵世袭,一直尾大不掉。

  一般情况下,在王朝建立初期宗室人口较少,勋爵世袭问题表现得不明显。但到了中后期宗室人口增加,分封占去很多土地,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而爵禄需要消耗非常多财政支出,对国家的安定十分不利。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分封的王侯,在某些朝代还有用兵权、赋税权、官员任免的权力,往往也会对中央集权不利。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明朝的靖难之役,都很能反映这一问题。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理由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靠农民起义起家的,亲手打下的江山。与前面两个朝代略有不同,唐高祖李渊或者唐太宗李世民是靠关陇集团(门阀世家)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是靠藩镇起家的。很有意思的是唐朝是出身于门阀,但又完成了消灭门阀的历史使命;宋朝出身于藩镇,也消灭了藩镇的历史使命。

  那么问题来了,明太祖朱元璋完成了什么历史使命呢?

  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在解决前朝的问题。宋朝消灭藩镇的手段,靠的是重文抑武的手段,但是副作用是军事孱弱,文官压制武官导致的是主和派掌权的局面,使得整个宋朝一直忙于应付外患,且最终亡于外患。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既要将军事重视起来,又要进行文武平衡,同时又要防止出现唐朝的藩镇问题。

  于是诞生了如下三条解决办法:

  第一,杀开国功臣,防止非宗室势力世袭影响中央集权,同时能防止出现藩镇问题;

  第二,内政交给士大夫阶层,腹地军事防御也交给亲信,算是进行了文武平衡;

  第三,分封子孙为藩王到帝国外围,防御外患,保障军事战略安全。

  第一点跟第三点不难理解,明太祖朱元璋走的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模式,而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立同姓王”的武力模式;第二点引导着明朝在后世进行内阁制度改革,走的是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模式,但又不压制武官。

  很显然明太祖朱元璋跟汉高祖刘邦同样认为,宗室要比非宗室可靠,所以分封子孙为藩王,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三大国策之一。

  分封藩王导致的后果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分封藩王,甚至立下祖训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他给这些子孙藩王很多权力,比如兵权护卫一般三千到两万不等、统兵几万到十万不等,并拥有相对自由的军事指挥权;除此之外,他还给了藩王一项更大的权力——

  《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这个为日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谋朝篡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朱元璋过于相信宗室力量的结果。

  这些藩王分封了土地,还可以自设官属,爵禄一般一万石,自行屯田,相对独立的财政权等等。正如前面所说的,由于分封世袭的缘故,宗室人口越来越多,国家财政支出在爵禄方面要占去很大比例,分封出去的土地越来越多,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所以明朝亡于农民起义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来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二来国家要弥补财政缺口提高赋税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不大规模造反才怪。

  有个官员叫叶伯巨的看出了藩王隐患,建议朱元璋加以限制。岂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一项国策十分满意且有信心,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反对意见。反而认为叶伯巨在挑拨自己跟子孙的关系,直接将叶伯巨关起来,最终死在狱中。

  结果朱元璋一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一年靖难之役就爆发了,经历了4年内乱,生灵涂炭,洪武之治的努力都白费了;而朱棣登基后,杀了无数建文帝旧臣,更是造成的人才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不过好在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错的离谱,登基后还是分步骤地进行了削藩,不然明朝得短命一百年了。

所以啊,朱元璋分封子孙藩王这件事是开了历史倒车,肯定是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