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乌镇水乡印象

乌镇水乡印象
文/陈星宇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曾到过不少地方,欣赏异乡的不同情趣。而众多景色,让我用品的,唯有乌镇。
有人说,荒凉的塞北,读不懂江南的温柔,不同地域的人,真的无法体会别处的情调吗?非也,非也。在我看来,无论来自何方,来到乌镇,都能品味到它的古老、宁静和舒缓。
乌镇的时钟仿佛刻意调慢了似的,这个千年古镇没有大都市的紧促。人们不再只是匆匆地为了赶路而迈开步子,大家只是静静地漫步在街道上,看新奇之物,听悦耳之声,感悠闲之静。
古老的宅子,幽静的小巷,窄长的河道……无论是阳光的烘托,还是雨丝的渲染,都显得十分庄重又不失秀气。
清一色的白墙、木门、乌瓦排列开来,或高或低。虽未整整齐齐,却有不失美感——没有像一幢幢平房那般死板,又不像高原住所那般凋乱。人们没有刻意地去装饰住房。清淡的颜色,墙上脱落了几块石灰。也不怎么在意,每天听着木门开关时“吱呀“的响声,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日子。阳光透过木门的缝隙,穿过侧墙的玻璃,照射在藤椅上。老先生坐在上面,摇着蒲扇,看着报纸,惬意得很。
细雨坠,烟水蒙蒙。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小巷中。踏上青石板,脚步声声响,伴着雨点击打伞面的声音,倒是真实清脆。几株小草从石板缝中钻出,不屈地挺立着身躯。木门因雨的溅落,有了点点的深棕色,更显沧桑。乌镇就如一个沧桑的老人,享受这自然之美,朴素地过着生活。
接过艄公的竹篙,划破水面,静淌的河水不禁发出阵阵响声。穿过前方的石板桥,一个孩童拍手笑着说:“妈妈,过桥好好玩!”母亲拉起他的手:“奶奶不是教了你一首童谣吗?唱给大家听吧。”稚嫩的童声,悠长的小调,大家坐在一起,和乐融融。无论是谁,他们总是微笑地面对,拉几句家常,分享几个果子吃。没有太多的猜疑和防备,大家的距离是那么靠近。
河岸上,几位老人坐在一起,静静地品茶。一个小姑娘,坐在边缘,双脚摇晃着,手里拿着个本子,似乎在画些什么。也许,她想将这乌镇的美丽与平缓记录下来吧。
在这江南水乡,凝固了时光。
在这古朴中,也不是没有现代化的剪影。毕竟,能完整保持着以前那般古朴风格不是那么容易。乌镇人,保留了古典,又融进了现代。
我痴迷的不仅仅是那典雅景色,还有那般宁静。我们现在生活脚步太快了,往往忽略了身边一些细微的美丽。为什么不偶尔放慢点脚步,去享受自然、生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呢?只要你环顾四周,遇到他人无意地一些小问题,微笑带过。生活会更加美好,人们的心也会更加贴近。
现代化的社会,脚步在加快,我们应跟上节奏。但我们不能忘却以往的宁静和轻松,走太快了,也是会累的。

作者简介:
桔子,本名陈星宇,祖籍四川蓬安,现居福建厦门,就读于北理。
此文写于初中三年级游览浙江乌镇后。写得优美清新,我这个二十几年语文老师姑姑自愧不如。谚语总结的很到位:长江后浪推前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