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光明一一王阳明与赣州

吾心光明——王阳明与赣州

龚文瑞

纵览人类浩繁史卷,我们不难发现,总有某个时期某个人物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引领潮流,开宗明义,教化人类,构筑一个个演绎真理或放逐梦想的精神空间。 他们如巨匠,开凿思想之山石,雕刻哲学的花团锦簇;他们如旗手,高擎文明的火炬,写意艺术的绚丽多彩。他们如同圣贤,一踏入尘世,就仿佛肩负起救赎的责任,有着俯视苍生的博大情怀,有着普渡众生的超凡心智,一言一句间满是睿智、聪慧,目扬眉张间尽显庄严、神圣。他们即使远离我们已经千年百载,思想的光辉依然绚丽灼人,道德的标杆始终高高在上。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响彻云霄、流芳千古,他们是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阳明、顾炎武……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一代代宗师!

赣州是一处玄妙之地。今天的赣州,尽管经济上尚属于三线之地,但其思想、文明的发源则跻身在全国第一序列。学术界公认,中国禅宗因马祖道一禅师马祖山驻锡、宝华山建丛林及其“平常心是道”的理念而发生重大转折及至盛兴至今,中国堪舆因杨筠松创立江西形势派风水、赣南开坛授徒而蜚声海内外,中国理学因周敦颐南安、虔州讲学并带教程颐、程颢而起源于南赣,中华民族正气精神因文天祥在赣州勤王、抗元而发祥于赣州,中国心学因王阳明巡抚南赣、刊刻《传习录》、通天岩提出“致良知”说而集大成于赣州。他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在赣州历史的天空上闪烁着绚烂光芒,在赣州文明史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斑斑史迹。

诚然,一个僻壤之地,远离都市的喧嚣,仿佛天生是思想与文明的母地,一旦有思想家落脚于此,便天然对接,思想被激活、萌生,活泼泼地,新事物在这里盎然孕育、成长。而其中最完美、完整的当数王阳明的心学了。有学者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这话一点不假,王阳明生在余姚,死在赣州,一生活了五十七岁,有五年时间与赣州息息相关,是除了其家乡之外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是“真三不朽”之人,他是文人中的侠客、侠客中的文人,他的“文治武功”成就于赣州,他的立德、立功、立言成就或完善于赣州,奠定他心学理论的《传习录》《朱子晚年定论》完成并首刊于赣州。赣州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形成地与实践地。赣州有大量王阳明的活动遗迹、遗韵,这些丰富的物质或非物质遗迹成为赣州传承与弘扬阳明思想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说,王阳明借助赣州这块思想丰饶的土地,完成他的以“致良知”为核心思想的心学传习与实践,实现了他由“人”至“师”至“圣”的人格魅力的巨大提升,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致良知”思想乃至心学学术体系,创造了不朽的人文神话与哲学财富。

王阳明的一生与南赣息息相关,特别是与赣南有着不解之缘。他自明正德十一年八月受任为南赣巡抚,正德十二年正月十五正式到任,正德十六年九月离开赣州,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年,但他立功、立德、立言完成在赣南。四年间,他实施了盐税改革,提出了民兵选拣,制定了十家牌法,打赢了三大战役,兴建了三个新县,平定了百年贼乱,还了南赣太平;他强调了亲民仁政,推行了《南赣乡约》,刊印了古本《大学》,兴办了书院社学,提倡了官德清廉,改善了民风旧俗,教化了南赣百姓,推进了乡约制度,推广了赣州官话;他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理念,阐述了“致良知”思想,带教了近百名吉(州)南(安)赣(州)心学弟子,研习与传播了疗人心、救社会的“致良知”思想体系……作为一名从小怀有成圣之志的哲学家,王阳明在南赣“平山中贼”后,通过攻心之术,即儒家教育,实现“平心中贼”的长久之计,在自己主政的领域,放手推行自己的教育化人的理想与主张。

明正德十五年六月,王阳明平定宁王乱后,重返赣州,在洞深幽静的通天岩镌刻下一首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生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出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此诗充满了阳明心学精髓,为后人称颂不已。青山处处都可以是好地方,未必只有故园好,只要身闲、心静、生慧、致良知,用心去爱这个世界,红尘俗世也可以是蓬莱仙境。由修身而修心,由自然风光而心中良知,这是一首最能体现王阳明“致良知”说思想精髓的第一时间呈现的诗作。显然,通天岩挽留了王阳明的身心,也涵养了王阳明深邃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在通天岩山门左侧的观心岩结庐讲学。观心岩,大洞套小洞,天青云淡,石壁清冷,但岩窟却光明透亮。洞前有一条深谷,林木茂盛,道路崎岖,幽静宜人,十分适合讲学。王阳明就是在这里与邹守益等二十三名弟子一起“观心”,现场感受“致良知”学问。史称“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大凡,圣人都有一个特点,讲说得多些,笔记留给门生去。圣哲一类人的思想总是在对话的某刻迸发而出的,尽管其思想长泉汩汩不尽,但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最耀眼的那部分似乎总是在瞬间脱口而出的。书写,往往太过斟酌,太过讲究逻辑与条理,即使文辞整洁也难得思想灼人。而口说则一般多会由思想的交锋中产生流变、激发新念、产出火花,而这火花,俗称警言绝句,其实恰恰是他思想的最精华之所在。

王阳明与弟子们在通天岩这个清静场地一次次地发生着思想的撞击,客观地说,正是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与先后各个时间段聚在一起的邹守益、何廷仁、黄弘纲、陈九川、周仲等人门人、弟子在通天岩长达两月的研习与传授,极大地激发了他的讲学兴趣,也促使他的“致良知”学说得以极大地完善、演绎与传播。而通天岩的影响力也因为王阳明的驻足得了前所未有的鼓噪与提升。有人说,贵阳龙场驿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诞生地。那么,赣州通天岩则是王阳明“致良知”理念的诞生地。王阳明的“致良知”说,酝酿于赣州,始揭于赣州。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他一生的精华。王阳明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晚年的王阳明认为,“致良知”之学术观点是他学问的核心之核心。因此,作为孕育了“致良知”学术观点的赣州通天岩,有着任何一个地方所不能替代的学术地位。山谷立言,响彻天地。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事功,当皆为济世安民、福祉百姓福祉。阳明的这一带着浓烈经世济民的哲学思想最终发展为心学,成为中国哲学丛林中的一座高峰,王阳明也因此成为一代哲学宗师。自王阳明之后,天下学子“以虔南为归”。阳明心学独树一帜,风流不止。

有人说,王阳明也当感谢赣州这片玄妙之地,是赣州这片土地令王阳明有了其治学、理政、功成名就的机会,使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得以实践,使其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得以形成。其实,赣州更当感恩王阳明,是王阳明令赣州在中国明代历史与中国哲学史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南赣之地留下了如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阳明先生通过办学校、办书院与社学,对南赣政治风气的净化,对南赣百姓民风民俗的改造,影响深远。一块土地上呈现的民风士气,很大程度被某个时期的某个人物的某些主张与行为所影响。历朝历代这类影响世风的人物共同影响这块地邑,造就其文明程度的高低,赵清献、周濂溪、文文山、王阳明,等等,他们都属于影响了赣州和赣州文明进程的重要人物。“吾心光明,亦复何求?!”是阳明先生的临终感慨,更是一位秉烛前行、引领世人的圣哲的良知之言。

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五十七岁的王阳明从广西东归途中,病逝于赣州大余县青龙铺赤江村,曾经成就了王阳明丰功伟绩的赣州,再次成了阳明先生最后的魂牵梦萦之地。苍天有灵,承载阳明先生最丰富生命内容的南赣之地,聆听到了先生最后的遗言;章水有情,南赣大地把阳明先生在这片土地上立功、立德、立言的岁月往事如歌演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