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三国最虚伪的人,却被罗贯中力捧,现在仍被当英雄敬仰

引言 在看各种历史材料和书籍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书中记载的各种人物所吸引。有的人物有勇有谋,匡扶正义,是个大英雄;然而有的人物却无恶不作,让人看了直咬牙。“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当众多英雄在同一时期出现,那么这个时期也一定是不和平、十分动荡的时期,也只有这样的时期才会给各个有志之士、豪杰英雄表现的机会。 历史上有不少时期都比较动荡,其中一段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少别有用心的人都想要自己坐上皇位。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也就出现了不少英雄,但也出现了不少小人、伪善之人。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各个人物的特点总是非常明显,似乎就是非黑即白,但如果仔细进行考究,就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并非书中描写的一般,是个善良的大英雄,而是伪善的一个人。

其实《三国演义》中,被很直接地描写成反面形象的人物有许多,最典型的就是曹操和司马懿二人。曹操是一个很有领导指挥能力的人,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他一直都有着自己的野心,希望能够当一个统治者。然而他也存在自己的弱点,比如生性多疑等等,这也让他最后没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

司马懿也是一个负面形象,虽然他机智聪慧,能够拥有匹敌诸葛亮的才华。然而司马懿却从来没有忠于曹操,一直都希望能够以曹操为跳板,让自己司马一族获得天下。虽然这两个典型的人物都是负面形象,但是他们却坏得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坏人,然而有一个人虽然被描写成为英雄一般的人物,实际上却是一个伪善之人,这个人就是董承。

在罗贯中笔下,董承是一个一心为国、一心忠于汉献帝的人,还是一个能够置自身生死于事外、匡扶汉室的英雄。但是不论是从董承的出身还是各种行为来看,他都只是一个虚伪之人。 说起董承就不得不说起衣带诏一事,书中董承亲自拿了汉献帝所写的衣带诏,带着匡扶汉室的使命去和其他几人密谋,一心只是为了报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当时汉献帝年纪还很小,以这样的年纪和心智,几乎没有勇气敢这下如此的衣带诏,一旦被曹操发现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而且也没有史料记载当时董承真的拿到了衣带诏。此外,董承在衣带诏一事中,劝说王子服时用的是吕不韦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他的本意并非为了汉献帝。

从董承互送汉献帝东归一事上,也可以看出董承并非忠心耿耿。书中描写董承是个忠臣,不顾自身安危护送汉献帝,但一方面,互送汉献帝本来就是当时他的任务,作为一个臣子理应接受皇帝的指令,将皇帝安全护送到目的地,因此董承也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罢了。另一方面,在护送途中,董承还因为个人原因,和另一个大臣起了矛盾,上升到肢体冲突,让汉献帝的处境很尴尬。试问哪一个忠心的臣子,会在皇帝面前和他人起矛盾,让皇帝难堪呢?

此外,值得深思的还有董承的身份。董承是汉献帝的舅舅,被人们成为国舅,这样的身份也就让他和皇帝的关系要亲近了不少。汉朝末期,不少大臣都是皇帝的亲戚,有了这层亲戚关系,他们从中获利、干扰国家大事也就更加容易了,而汉朝的覆灭也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此。董承是当时的国舅,他这样的身份是否也有些令人深思呢?

尤其是董承最后让曹操知道衣带诏一事,直接让曹操和汉献帝撕破脸,双方完全无法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他真的一心为国,就会知道衣带诏的重要性,积极和其他几人完成刺杀曹操的密谋,怎样也不能让曹操知道这件事。综合种种情况,其实不难看出董承并非罗贯中笔下,那样忠心不二、有勇有谋的英雄,还很有可能是一个十分虚伪的人。只不过现在董承依旧被当做英雄,依旧受大家敬仰。 结语 《三国演义》一书中,还描写了不少负面形象的人物,像董卓等人,这些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突出。而诸葛亮、赵云这类英雄,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如果不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单从文学方面来看的话,这本书还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的,这正是如此才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