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鲁迅是一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风景

[摘要]当鲁迅日趋进入学院派的语境时,那些在野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而草根化的表述,对于对抗日益象牙塔化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耀眼。

鲁迅不是远离我们的存在,而是一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风景

编者按: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尽管八十一年过去了,鲁迅仍然不应该远离我们,远离他试图用笔去警醒的国人。本刊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大师和思想斗士。

鲁迅逝世后,关于他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群落:一是生前好友、亲属的回忆、怀念文章,周作人、许广平、许寿裳可谓代表;二是弟子的追忆之作,比如胡风、冯雪峰、萧红的文字;三是学院派学者的研究论著,张申府的短论,李长之的专著成了那个时代有学理的言论;四是政治人物的点评,瞿秋白、毛泽东的论述一直被人们所转述。在生前好友之中,自由主义文人胡适、曹聚仁的观点,在思路上溢出一般的框架,是左翼之外的视点。自然,一些作家如茅盾、郁达夫、老舍、巴金的追忆性文字,也成了重要的历史表达。这些不同思想者的表述在差异中构成了有厚度的精神景观,它们实际上成了鲁迅传播史的重要部分。

反观这些不同群落对于鲁迅的叙述,可以看出现代文化发展的多向脉络。文学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的话题,有许多交叉在鲁迅的思想里。人们阐释的着眼点有时也完全在不同的空间,内中纠葛着现代中国重要的精神内核。鲁迅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表述间,有时仿佛在讲不同的人。比如“文革”期间的鲁迅,就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一个斗士的脸孔。而现在,鲁迅成了学院派里热点的文化人,各类标签不一,紧张的冲突语境淡化,又把其斗士风采省略了。从80余年间的叙述看来,鲁迅的价值有时有很浓的政治色彩,有时却极富有个人主义意味。在历史人物描述方面,恐怕没有谁像鲁迅那样给人如此复杂的感觉。

在我个人的兴趣里,草根化的左翼青年对于鲁迅的描述尤值得深思。而那些游离于流行文化的思想者对于鲁迅遗产的把握,可能构成了鲁迅传播史中最为动人的一章。鲁迅的能量刺激了那些底层知识人创造的潜能,他们在这份遗产里发现了走出苦难的资源,而这些恰恰是激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动力。这些来自社会边缘的人群,在自己的选择里有鲁迅遗产的真意的辐射,虽然彼此的逻辑并不重合在一起。萧红、萧军、叶紫、柔石的文化活动,都隐含着鲁迅内在的价值,他们之所以接近鲁迅传统,是和他们抵抗生存环境的程度深切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些草根左翼的深层价值被注意的不多,长达80年间的鲁迅研究,政治话题有时覆盖了一切。我在《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专门讨论了鲁迅被政治化叙述的历史。自瞿秋白后,关于鲁迅的描述,多在列宁主义的话语里。它的题旨是,鲁迅由旧的阶级营垒,进入革命的世界,那些士大夫与布尔乔亚的痕迹消失了。这种叙述,在狭义的层面有一定意义,鲁迅自己并不反对,但考察鲁迅晚年的写作兴趣与翻译兴趣,溢出列宁主义的思想很多,把他的精神活动限定在列宁主义的语境中,并扩大其思想空间的苏维埃因素,就模糊了其间的问题,把其丰富的意味简化了。不幸的是,鲁迅死后一方面不断被简化地陈述,一方面被封闭性处理,结果都腰斩了其思想的要义。我们看同时代人的回忆文本对于鲁迅思想的简单化陈述,亦能感受到其间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鲁迅遗著。他绕开苏联的语境,从康德、荣格的学说里,融会鲁迅思想,确立了文化积淀说的理论。而由此延伸出的思想,把鲁迅遗产放置到更为开阔的世界性的话语中加以阐释。这是鲁迅资源获得一次重新组合的尝试。实践已经证明,在俄苏传统之外打量鲁迅,可能会有更为丰富的精神对话的空间。

但是李泽厚的思路并没有被继续延伸下去,现实流行话语很快成了阐释鲁迅的主导性表述。这些话语有的是左翼思想的变形表述,其价值在于批判性,但易流于本质主义的倾向也引起人们的警惕。鲁迅一生要颠覆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中呈现的奴隶话语。他觉得士大夫语言与大众语言里,都有专制主义的毒素,以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代替旧的话语,恰是自己的使命之一。即便他“左转”的时候,对于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开放式的,有自己自由阐释的逻辑,并非苏联意识简单的位移。但他去世后,世俗社会对于他的描述,一直属于鲁迅厌恶的话语逻辑,那些关于文艺与政治,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陈述,与鲁迅文本呈现的思想并不在一个空间里。所以我曾说,我们常常在用鲁迅最为厌恶的方式表达鲁迅的思想,这造成了一种错位。描述鲁迅面临一种新的话语使用问题,假使我们不清楚自己的语言还属于鲁迅攻击过的一种历史遗存,可能永远不能进入鲁迅世界最为隐秘的所在。

最早意识到此问题的曹聚仁,在自己的回忆文字中试图表达这一突围的可能,但因为知识结构的限制,只能做到思想上的超党派,而审美的方式还是晚清文人的意味较多。他的《鲁迅评传》开出一条研究的新路,但也仅仅局限在思想的维度里,审美等判断显示的智慧寥寥无几。在鲁迅研究的思路延伸中,徐梵澄的陈述颇有意义,他在多种语境里把握鲁迅的精神,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迪。某种程度上说,徐梵澄是在语义和哲学层面最能沟通鲁迅精神的人物。但他对于世俗社会的盲点也影响了对于中国问题的判断,而这一方面,胡风、聂绀弩的思想,倒可以成为这种不足的补充。

鲁迅他是从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进入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但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是草根式的,没有政党文化的痕迹。只要看他与周扬等人不同的状态,就可以发现其背后的个人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实与世界主义的许多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在深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之后,他还那么热衷于表现主义与达达主义的艺术,这不是斯大林主义式的,而具有逆斯大林式的普列汉诺夫的特点。这不仅与日本的左派不同,和中国的左翼作家亦多有别。可是,后来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抛弃普列汉诺夫而近斯大林主义的,这一路径与鲁迅的思想其实在不同的时空里。

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原色,或者不能够意识到鲁迅研究与鲁迅传播中这样曲折的历史,我们可能会把鲁迅遗风理解为一种单色调的渲染。而实际的情况是,鲁迅的思想是被以分解式的样式而出现在不同时代与不同领域的。延安时期的王实味对于鲁迅的思考已经被批评,丁玲的思想也被扣上帽子。胡风后来不断受到批判,其实也是删除鲁迅思想最为锋利一面的过程。1950年代,胡风、冯雪峰的命运已经证明,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左翼文学批评,是违反斯大林式的逻辑的。周扬、夏衍对于他们的批判,背后有深的精神渊源,鲁迅被抽象的肯定,又具体的否定的历史过程,也恰恰是其思想不合时宜的另一种证明。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人其实深切地意识到鲁迅的价值。张申府对于鲁迅的哲学化的表述,与他所认识的罗素、维特根斯坦式的智慧虽然不同,但多有相近的精神启迪。张申府可能是最早从思想史的层面洞悉鲁迅精神意蕴的人,他对于鲁迅的认识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层面。这个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理论工作者对于鲁迅的非党派化的描述,更接近鲁迅遗产丰富的特性。而这些观点直到过了50多年之后,才得到人们的认可。而1980年代后许多学者从文化史与思想史层面思考鲁迅精神,与张申府的思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日本学者的研究给鲁迅研究带来了学理的厚度,他的哲学性价值和思想者价值,被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主义视界得以呈现。无论是竹内好还是丸山升,他们将鲁迅遗产放在东亚解放和世界革命的层面上,那些狭隘语境里的表达被消解了许多。日本学者借着鲁迅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但同时也把中国的焦虑与人类的焦虑置于同样的平台上加以审视,鲁迅的价值就由中国的时空转换到世界的舞台上。有人从尼采、克尔凯郭尔、卡夫卡的对比里研究鲁迅,则无意间把鲁迅在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经典化了。

在诸多日本鲁迅研究者中,木山英雄与丸山升的著述具有象征意义:前者把鲁迅指向形而上的层面,鲁迅思想与德国近代哲学获得了同样重要的意义;后者则把其遗产的革命性与社会改革深切联接起来。这给中国的同行带来了许多启示,近来关于鲁迅的叙述,有许多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欣赏他们的人,多是学院派的人物,他们似乎没有这两位日本学者深广的政治情怀,而在借用其思想的时候,渐渐把鲁迅象牙塔化。在关于鲁迅的各种陈述中,象牙塔里的鲁迅,被古典化处理,仿佛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鲁迅进入了他所厌恶的“悠然见南山”的“美的静观”里。1930年代有学者担心鲁迅被学院派化后的简单化,还是在今天成为现实。

当鲁迅日趋进入学院派的语境时,那些在野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而草根化的表述,对于对抗日益象牙塔化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耀眼。一方面需要学院派思考的深化,另一方面,民间原动力的思想交流应得以拓展。那些艺术家对于鲁迅的能动的阐释,对于发展鲁迅思想都是必要的选择。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看到民间的表述所生成的智慧,可能是抵抗思想弱化的一种精神支援。

在我看来,鲁迅精神的延伸,艺术家的选择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我们从路翎、聂绀弩、孙犁等人的创作,以及吴冠中、赵延年的绘画里,看出了未完成的传统的闪光。那些并不在主流文化中的文化人,在处理中国文化难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走在鲁迅当年的路上。在后来的作家余华、莫言、阎连科那里,鲁迅的主题不是弱化,而是被以不同方式强化起来。这里不仅有国民性话题的再提,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语境的激活。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作家在自己的社会职责上,不会也不能丢掉五四的传统。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状时,批判意识与改造社会冲动,是一直伴随其间的。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遗产一方面在学院派的话语里被不断演绎着,一方面在作家的实践中成为时断时续的母题。学院派把他视为思想的资源,其价值与孔子遗产同样不可或缺,而作家的写作也因此拥有了一种审美的底色,仿佛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罗斯文学,具有原典的意味。鲁迅传统拥有巨大的政治可能性,但常常是反非人道政治的政治。对于这种政治化的表述,草根左翼和学院派知识分子都有过相当精当的描述。这些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传统。鲁迅研究的生命力可能恰在这个传统里,这些年间青年一代对于鲁迅遗产奇妙的对接,似乎证明了郁达夫当年对于鲁迅的判断,热爱自己传统中的伟大的存在的人们,是远离奴隶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现在我们越发感到先生不是远离我们的存在,而是一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风景。

(本文系2016年4月,《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共同主办的“拿来主义与文化主体性:鲁迅传统中的中国与世界——纪念鲁迅诞辰135 周年暨逝世 80 周年(上)”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修订而成,《鲁迅传播史的几个问题——在世界主义视界中呈现鲁迅遗产》)

(0)

相关推荐

  • 文艺批评 | 邱焕星:“同路人鲁迅”与“以托洛茨基为方法”

    编者按 鲁迅与托洛茨基的关系,一向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多而专著少,目前可见的著作只有两本:一是日本学者长堀祐造的<鲁迅与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在中国>(201 ...

  • 【季珊访谈.第4期】林非——我写故我在

    主编按:从2017年的第一天开始,<文艺众家>开始推出特别栏目<季珊访谈>.这个访谈类栏目由作家宋季珊主持,每月推出一期.访谈对象可能是文艺界的名家,可能是爱好文艺的发烧友,可 ...

  • 《上海鲁迅:形象建构与多维透视(1927—1936)》

    文学是人学.文学表现的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离开人的社会存在,审美就只剩下抽掉了社会生活内容的形式,这并非文学之幸.文学批评不可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存在,因而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研 ...

  • 李文儒:鲁迅生平的艺术呈现

    <中国美术报>第244期 美术新闻 以艺术唤醒人心的先锋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编者按]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伟大的先驱者和实践者.本着"美术为人生& ...

  • 书单 | 走进鲁迅心灵的20本书

     按出版时间排序 <声之善恶>汪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35.00元 推荐理由:该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 ...

  •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2020年第113期(总596期)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杜应国 当一篇文章里出现了重复的字,我们试图加以修改,却发见它们是如此之妥贴以致我们有可能糟踏这篇文章时,那就只好让它照旧不动了.这就是它的标志. --帕斯卡尔<思想录> ...

  • 三联鲁迅书单

    書 BOOK LIST 三联鲁迅书单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 / 2014 <心灵的探寻>是钱理群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本专著,是国内鲁迅研究界中的标志性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钱理群自己的&qu ...

  • 许锡强:“人是一切中最复杂的”

    坦白地说,虽然唐弢的<琐忆>(编入旧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历来被当作回忆鲁迅的典范散文来教学,但我对此却常起幻灭之感,并且用鲁迅的话来说,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 ...

  • 张宁 | 鲁迅与左翼:理解的障碍 ——序黄悦《鲁迅、胡风与左翼文学》

    近代文学研究 第262期编者按:鲁迅与左翼,一向是现代文学研究界极具争议与魅力的话题.北京语言大学黄悦先生沉潜多年,所著<鲁迅.胡风与左翼文学>是近年来研究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力作.本号现推出 ...

  • 由李何林的一封佚信引出的一篇佚文

    刘璁 二0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 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