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说理or说情?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伴点襄思】第 006 篇文章

清晨,街道上一片死寂沉沉,人们在面包店的门口排着队,垂头丧气,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他们一大早在面包店排队,不是为了买一大早新鲜出炉的面包,而是为了抢购那些昨天没卖完,甚至几天前的面包。

远处,几个小孩,在大冬天穿着单薄的、很大的衣服,在四处晃荡,寻找地上的瓶子,好拿去换钱,买一点过期的面包充饥。

有的人甚至开始吃草、吃树皮,吃土,他们已经饿得好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

大批的公司倒闭,商店也关门大吉。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上世纪1929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人们看不到希望,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失业,成为乞丐,饥不果腹,在生死线上挣扎。

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做呢?

面对这种情况,胡福总统也是一脸茫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1932年8月,一位《星期六晚邮报》的记者问当时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凯恩斯想了想,说,有,那就是持续了400年的黑暗时代。

胡福和之前的柯立芝一样,也是坚定的自由市场理论维护者,至少他表面上是如此。在很多公开的场合,他都在尽力阻止当地政府的干预,拒绝政府发放救济,因为这会损伤市场的自由。在他看来,这种经济上的阵痛,只要别管它,它自然就会好。

然而,不管不问,好了吗?

没有!情况反而越来越糟,大萧条之后没多久,美国就出现了1500万的失业大军。

▲ 胡福总统

胡福是一个离群众很远的总统,在任期内就遭到了众人的唾骂,他没有将大萧条当一回事,甚至认为目前的惨淡都是人们夸张化的表达,实际上,真实情况可能远超他的想象。在大萧条一开始的时候,胡福呼吁大家自救,希望人们恢复信心。他这完全就是因果倒置了,并不是因为大家没有信心才导致的大萧条,而是大萧条才导致了人们没有信心。光在一旁喊“加油!加油!”的人,其实最可恶。

数以百万的年轻人流落街头,白天在大街上游荡,晚上就随便找个地方睡。甚至,有些女人为了得到一口面包,出卖自己的肉体。胡福的名声也一落千丈,成了史上最令人讨厌的总统。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声望很高。

胡福也并非没有付出过努力,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内心想的也是希望国家能好。随着情况越来越糟,胡福也开始动手了,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开始政府干预市场。

首先,胡福把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杜邦化工等为首的大企业的总裁叫过来一起开了个会,命令他们不准降低工人的工资,也不准裁员。

然而,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政府颁布最低工资实际上可能会损害潜在的人,而且,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么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原本好好的,但近期出现了危机,如果允许它裁员,那么它裁掉几个人,降低一点成本,可能会在之后复苏起来,从而进行扩招。但是,一旦政府规定了它不能裁员,那它可能连最后自救的办法都没有了,弄到最后如果实在撑不住,大不了破产不干了。难道企业破产就能解决失业问题吗?原本可能就几个人失业,现在倒好,全公司的人集体失业。

其次,胡福向富人征收高额的税,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从25%增加到了63%。

穷人开心了,因为这跟他们没啥关系,都是围观群众,可是,这么做的后果可是社会经济的停滞啊。想想看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年收入到了100万,其中大部分都要给政府收走,请问,他何苦来哉?每天那么拼命赚钱干什么?他赚更多的钱,都是在给政府打工。这项政策,长期来看,对于社会来讲是负作用。

再者,胡福大搞政府工程,比如那个著名的胡福大坝,就是他下令建造的,政府出钱开展大型基建项目,将失业人员中的一部分收起来。但是,想想啊,社会上有1500万人的失业大军,一个大坝能消化多少失业人口呢?

▲ 胡福大坝

反正不管怎么样,在胡福第一届总统任期到期后,他就被人民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一上台就大力推行他的新政,本质其实和胡福的没啥区别,就是政府干预市场,制定最低工资等一系列措施。

▲ 富兰克林·罗斯福

神奇的是,美国经济开始转好了。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罗斯福新政对于大萧条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看上去好像有作用,实际上哪怕他什么都不干,经济也会触底反弹,他的一系列措施反而还延缓了经济的复苏。当经济稍微有了一点起色后,罗斯福也急于回到平衡财政预算的老路上,因为救济金什么的,可能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这导致了美国经济的二次探底。

在我有了一定经济学知识后,我也对罗斯福的一些做法嗤之以鼻。不过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罗斯福的作用不在于他推行了什么正确的经济学政策,而是他稳定了人心。

罗斯福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很会来事,口才不错,可以激发人心,名副其实的演说家。

甭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济大萧条,至少在那个时候,美国人的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真可谓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个世界是一个讲理的世界,但很多时候也是一个讲情的世界,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情的力量远远大于理。

就比如,女朋友生气了,这个场景下,是跟她去讲道理吗?是用经济学视角去分析利弊吗?不!应该上去抱住她,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是的,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或许,这一句话,就已经胜过了千千万万的经济学政策。

与君共勉

2020年12月27日

我的一些历史观

拿破仑or牛顿,that is no question!

再读卡夫卡之《城堡》

读书还有必要吗?读什么?怎么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