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科普】闽侯福垆寺
福垆寺俗称泰山堂,位于闽侯县南屿镇西街,背枕胪峰山,面俯锦溪,与金光寺隔江相对。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的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碑记可知,其前身为天后宫,祀闽台海神妈祖娘娘。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扩建,主祀泰山。泰山即东岳神,为五岳之长,称东岳大帝,是山峰的神化和人格化,在民间极有影响,故谓泰山堂。
福垆寺建筑风格独特,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建筑有门楼、戏台、前天井、中殿、后天井、后殿。戏台两侧建阁式酒楼、钟鼓楼。中殿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外围封火墙。后殿中祀温、康两都统,右祀妈祖娘娘,左祀马夫。
戏台建筑十分考究,后壁墙上镶嵌有巨幅人物故事木雕,下以四扇方格门窗配饰。天井上建有13个规模不一、风格迥异的藻井,制作工艺精良。
尤其正中的大藻井采用榫卯穿叠的传统做法,中间夹饰一圈百姓生活离不开的箍桶、制伞、卖酱、卖酒等为题材的“三十六间店”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酒楼木栏板上阴刻楷书二十四品诗文,戏台三面台墙上嵌有青石雕刻花鸟图案。寺内楹联十分讲究,联句隽永幽默,书体真、草、隶、篆兼备。后天井东侧地下辟建的石构地藏殿、奈何桥等建筑,精致小巧。奈何桥长80厘米,用三块花岗石凿雕马丁形,穿榫连接而成,是福州地区最短小精干的古石桥。1992年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福垆寺经过6次修缮,最近一次是1990年由台胞黄水金先生等人捐资重修,寺列入涉台文物的名录,精美的戏台还列入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福建卷名录,戏台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除此之外寺内的其他‘宝贝’也不少。
福垆寺门楼及殿宇梁构架上精雕细刻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历史人物,描金绘彩;墙帽、墙壁及仰板上雕塑、绘画有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色彩明快。整个建筑集石刻、木雕、雕塑、书法、绘画于一体,是古建筑艺术的奇葩。凭借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悠久出众的历史,福垆寺于1991年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期首任海军总长黄钟瑛于1914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与同僚张日章莅临南屿福垆寺观看温、康两神春巡境土迎神活动,即兴撰写了富有哲理的楹联:“秉性果端庄,君毋庸屈膝折腰随时下拜;存心如诡谲,汝当凛严刑重典何日收台。”联句既鞭挞了酷吏的丑恶,又警示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对古人今事都有借鉴意义。此联镌刻在戏台两侧后柱上,在闽侯县的题刻仅此一副,可谓弥足珍贵,福垆寺管委会十分珍重这副楹联并加以保护,至今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