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鉴庭:治鼻六法】
辨涕:
清涕多为初感风寒;
粘黄涕多为感受风热;
黄脓涕乃热毒蕴聚之象;
血性涕多为燥火上干;
臭涕乃热毒蕴藏已久,浊气弥漫;
粘涕久久不断则为脾肺俱虚、气不摄津所致。
一、疏散利鼻法
主治:鼻塞流涕,涕多清,常打喷嚏,头痛,或嗅觉一时失灵。局部检查:鼻甲肿大,粘膜充血,呈急性鼻炎现象。伴随发热恶寒,舌苔白,脉浮。证属风寒犯鼻。
方药:
疏散利鼻汤(苏叶6g,白芷10g,防风10g,川芎10g,桔梗10g,生姜6g,葱白10g)。
咳嗽加杏仁10g、前胡6g;痰多欲呕加橘皮10g、半夏10g;头痛甚者加羌活6g。
不宜久煎。煎好后,先利用其热腾之气蒸薰鼻窍约1~2分钟,随即趁热服下。
二、清散畅鼻法
主治:感受风热,鼻气不利,粘涕多,渐转为黄涕,嗅觉有时失灵。查:鼻呈急性炎症现象。发热不恶寒,口渴,或不发热,头疼体痛,舌红苔薄,脉浮数。证属风热袭鼻。
方药:
清散畅鼻汤(薄荷3g,葛根10g,豆豉10g,苍耳子4g,蔓荆子10g,甘草2g,柳芽10g)。
消化不好加橘皮6g;鼻粘膜发紫加黄芩6g;头痛甚者加白蒺藜10g;发热不退加桑叶、菊花各10g;面颊肿甚加板蓝根15g;若因病毒感冒引起,可加大青叶12g;涕如脓加七叶一枝花10g;兼咳嗽加杏仁10g、桔梗6g;若是感受风暑加鲜藿香10g。
三、排脓清窦法
主治:化脓性鼻窦炎,脓涕多,通气不好,面颊隐痛,咽后壁受脓液刺激,往往有慢性炎症,同时老痰亦多。嗅觉常失灵,甚至有异味感,舌苔多粘滑,脉或滑或数。证属热毒聚于鼻部。宜排脓、清解热毒。
方药:
排脓清窦汤(桔梗10g,黄芩10g,天花粉10g,浙贝母10g,七叶一枝花10g,金银花叶12g,苍耳子6g,甘草节6g)。
头痛加白芷10g,止痛又兼排脓;鼻窦有积脓加败酱草15g;若自然通道受阻,加皂角针10g、炮甲片10g;有血热现象加归尾6g、紫草10g;脓涕带血且鼻塞难通,加小蓟10g。
此方服7~14剂以后,当脓涕已转粘涕,量尚多者,或显体力虚、脾虚,可用苡仁、冬瓜仁、山药、白术、黄芪、党参等,制成药粉,调其脾胃善后。
四、消肿阔鼻法
主治:肥厚性鼻炎,鼻甲增大,粘膜肥厚,通气差,嗅觉欠灵。症见痰多,舌青紫,苔白,脉滑涩,证属恙久而血凝气滞,故局部僵化不消,以致吐纳有碍,肺失清肃,痰浊难化。
外用利鼻散(梅片、白芷)或鹅不食草研末吸鼻,内服宜消肿清肺。
方药:
消肿阔鼻汤(芙蓉叶10g,丝瓜叶10~15g,浙贝母10g,马勃6g,路路通6g,红花6g,菖蒲6g,苍耳子5g)。
中隔肥厚而全身症状无热象者,加鹿角;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各10g;气憋加橘络10g,或郁金10g;僵肿加山慈姑、土贝母各10g;若须增强和血作用,可加当归10g。
五、滋阴润鼻法
主治:慢性干燥性鼻炎,鼻腔粘膜干燥,有痂皮,发干,发痒,或有灼热感,鼻腔易出血。伴口干喜饮、皮肤干燥,舌干苔少,脉多细数,亦有寸大而尺微者。证属肺燥阴虚,津液难以上承。
外用芝麻油涂鼻,内服宜滋燥润鼻。
方药:
滋阴润鼻汤(天冬10g,麦冬10g,肥玉竹10g,黑芝麻(打)22g)。
若见肾阴虚现象,可加女贞子、干地黄;若兼见肝阳亢现象,可加绿萼梅花、菊花;若常有燥裂出血现象,可加旱莲草、仙鹤草等。
须微火慢煎,最好先用芝麻煮汤,捞出芝麻,用汤煎药服。
此方亦可加味用于萎缩性鼻炎,可再加南沙参、黄精、生地黄、川贝母、当归等;尚可再加冬虫夏草、肉苁蓉等润肺而兼补肾。
六、清火止衄法
主治:鼻出血,舌赤,脉数。证属肺火上炎(实火),熏灼鼻窍。
方药:
清火止衄汤(白茅根15g,黄芩炭10g,栀子炭10g,丹皮10g,赤芍10g,大小蓟各6g,荷叶炭10g)。
肺火重,寸脉大,黄芩加量,加桑叶10g;若心火重者,舌赤心烦,脉大而数,加连翘10g;若胃火重者,脉多洪大,舌赤苔黄口渴,可加生石膏15~30g;若便秘腹满,脉实,舌苔焦黄,可加枳实10g、生大黄10g;肝火重者,脉弦,目赤,面部青筋突起,加龙胆草6g、茜草10g;小便黄赤,舌苔粘黄,加车前子6g,或木通4g,以导热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