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遗忘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将在2021被人们铭记

✍ 本文特邀作者

张佳林,合作钢琴演奏者

1867年,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诺尔发现了一份贝多芬生前从未发表的遗作手稿,并很快将其整理、出版。这是一首精致、优美、篇幅短小的钢琴独奏回旋曲,完成于1810年的4月27日,它正式的名字是《A小调第25号巴加泰勒舞曲》,其手稿扉页上写着Für Elise,也就是“致爱丽丝”(或翻译为“献给爱丽丝”)。

由于这首作品是在贝多芬去世40年后才被世人所熟悉,因此这位被题献者“爱丽丝”究竟是谁就成为悬案,在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学者猜测是贝多芬的一位叫做特蕾莎的女学生,在1810年的时候,贝多芬曾向她求婚,但是失败了;还有人认为这位爱丽丝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首演时的女主角扮演者伊丽莎白·洛克尔,贝多芬曾在一些信件中称她为爱丽丝。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揣测。

<<<滑动可看完整乐谱>>>

爱丽丝究竟是谁,就像“脂砚斋”究竟是谁一样,很有可能会成为永远没有答案的千古之谜。但就像“脂砚斋”必定是曹雪芹的亲密之人一样,爱丽丝也一定是贝多芬所爱之人,也正因为她是贝多芬的挚爱,才会引发历代学者的好奇与关注,不遗余力地去研究、争论她的真实身份。

最迟从1801年起,刚过而立之年的贝多芬就受到情感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他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乖戾,因为不愿别人发现他的听力出现问题,他开始远离维也纳的社交圈,离群索居且经常搬家。1802年四月至十月初,在医生与朋友的劝说下,贝多芬暂离维也纳城区,来到郊区小镇海林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疗养。在这里,贝多芬完成了两部重要的“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以及他的第一篇遗嘱《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手稿

这两部几乎在同一时期的完成的“作品”,展现出贝多芬在面对命运的磨难与生活的挫折时复杂、真实的内心状态。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誊抄本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即便从文学角度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剖白,有着剧烈的情绪变化,语气转换极富于戏剧性,时而是绝望的怨念,时而是坚定的决绝,巨大的痛苦与不屈的信念冲撞交织,汇成强大的意识流,感染着二百多年来的读者。

而从1800年开始构思、1801年正式动笔,最终在海林根施塔特完成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则或许可以作为这篇遗嘱的“交响乐版”:这两部“作品”音乐与文字的内在联系,是全面感受贝多芬这一时期内心世界最直接的通道。

这部交响曲于1803年4月5日在贝多芬亲自指挥下于维也纳首演,当时在现场聆听的一家报社评论员,对这首交响曲做了如下富于想象力的记述:“这是一条可怕的、受伤的、拒绝死亡的龙,在最后的痛苦中挣扎,直到在第四乐章中,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死。”

首演之后,颇具商业头脑的贝多芬为更好地推广这部新作,并获取更多的版税收入,立即将这部交响曲改编为钢琴三重奏演奏版本,于1805年在维也纳出版。贝多芬的改编并非简单的钢琴缩编谱+弦乐分谱,而是将原作的配器重新整合,根据三件乐器的性能进行重新分工的再创作:两件弦乐器经常演奏管乐及弦乐独奏声部,而钢琴负责弦乐组和整体架构。

这个三重奏版本在贝多芬去世后逐渐被大众遗忘,被演奏和录音的机会很少。2020年10月16日,基因三重奏作为中国内陆重奏组在深圳境山剧场首演了这一版本,此次2021年1月16日,《寻找爱丽丝—基因三重奏经典重奏作品音乐会》将是这一沧海遗珠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的首次公开演奏。

以下是贝多芬《海林根施塔特遗嘱》节选(傅雷 译)

噢,你们这般人,把我当做或使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诬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秘的理由!从童年起,我的心和精神都倾向于慈悲的情操。甚至我老是准备去完成一些伟大的事业。可是你们想,6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没有头脑的医生加深了我的病,年复一年地受着骗,空存着好转的希望,终于不得不看到一种“持久的病症”,即使痊愈不是完全无望,也得要长久的年代。生就一副热烈与活动的性格,甚至也能适应社会的消遣,我却老早被迫和人类分离,过着孤独生活。如果有时我要克服这一切,噢!总是被我残废这个悲惨的经验挡住了路!可是我不能对人说:“讲得高声一些,,叫喊罢,因为我是聋子!”啊!我怎能让人知道我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人优胜,而我从前这副感官确比音乐界中谁都更完满的!……噢!这我办不到!……所以倘你们看见我孤僻自处,请你们原谅,因为我心中是要和人们作伴的。我的灾祸对我是加倍的难受,因为我因之被人误解。在人群的交接中,在微妙的谈话中,在彼此的倾吐中去获得安慰,于我是禁止的。孤独,完全的孤独。越是我需要在社会上露面,越是我不能冒险。我只能过着亡命者的生活。如果我走近一个人群,我的心就惨痛欲裂,惟恐人家发觉我的病。

因此我最近在乡下住了6个月。我的高明的医生劝我尽量保护我的听觉,他迎合我的心意。然而多少次我觉得非与社会接近不可时,我就禁不住要去了。但当我旁边的人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听不见”时,或“他听见牧童歌唱”而我一无所闻时,真是何等的屈辱!这一经验几乎使我完全陷于绝望:我的不致自杀也是间不容发的事了……“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我总挨延着这种悲惨的……实在是悲惨的……生活,这个如是虚弱的身体,些少变化就曾使健康变为疾病的身体!……“忍耐啊!”……人家这么说着,我如今也只能把它来当做我的向导了。我已经有了耐性……但愿我抵抗的决心长久支持,直到无情的死神来割断我的生命线的时候……也许这倒更好,也许并不:总之我已端整好了……28岁上,我已不得不看破一切,这不是容易的;保持这种态度,在一个艺术家比别人更难。

神明啊!你在天上渗透着我的心,你认识它,你知道它对人类抱着热爱,抱着行善的志愿!噢,人啊,要是你们有一天读到这些,别忘记你们曾对我不公平;但愿不幸的人,看见一个与他同样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厕身于艺术家与优秀之士之列,而能藉以自慰。

你们,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我死后倘施密特教授尚在人世的话,用我的名义去请求他,把我的病状详细叙述,在我的病史之外再加上现在这封信,使社会在我死后尽可能的和我言归于好……同时我承认你们是我的一些薄产的承继者。公公平平地分配,和睦相爱,缓急相助。你们给我的损害,你们知道我久已原谅。你,兄弟卡尔,我特别感谢你近来对我的忠诚。我祝望你们享有更幸福的生活,不像我这样充满着烦恼。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别了,相亲相爱罢!……我感谢所有的朋友,特别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和施密特教授……我希望李希诺夫斯基的乐器能保存在你们之中任何一个的手里。但切勿因之而有何争论。倘能有助于你们,那么尽管卖掉它,不必迟疑。要是我在墓内还能帮助你们,我将何等欢喜!

若果如此,我将怀着何等的欢心飞向死神……倘使死神在我不及发展我所有的官能之前便降临,那么,虽然我命途多舛,我还嫌它来得过早,我祝祷能展缓它的出现……但即使如此,我也快乐了。它岂非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死亡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罢,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切勿把我在死亡中完全忘掉;我是值得你们思念的,因为我在世时常常思念你们,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802年10月6日海林根施塔特

演出信息

2021年1月16日 周六 19:30

寻找爱丽丝—基因三重奏经典重奏作品音乐会

演出:基因三重奏

钢琴:张佳林  小提琴:张精冶  大提琴:宋昭

特邀作曲家:周静

曲目(以演出当日为准):

致爱丽丝 贝多芬的女人花 舒伯特与李香兰 冰雨中的拉赫玛尼诺夫 夜半幽灵 月亮幻想曲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a(钢琴三重奏版)

票价:50 80 120 180元

长按识别即可购票

基因三重奏(DNA Trio)成立于2005年,三位成员分别是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大提琴家宋昭,他们都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六年以来,基因三重奏一直秉承着艺术音乐的信念,用精致、严谨的态度诠释通俗音乐,成功演绎无数古典与流行融合的作品,成为国内最具人气的三重奏组。虽然他们不是国内最早出现的第一组钢琴三重奏,但是他们成立时间长,成员固定,且多年保持相当数量的演出,因此他们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内陆至今合作最久的钢琴三重奏组”。

此次音乐会,上半场:他们将演绎一首在全世界都演的很少的作品,就是贝多芬改编的他自己的第二交响曲,这是第一次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上上演。下半场:他们将跨越时光,演奏作曲家周静改编创作的作品,古典音乐的经典旋律融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为我们重现改编后的港乐经典,《贝多芬的女人花》《月亮幻想曲》《冰雨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夜半幽灵》《舒伯特与李香兰》,完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经典。

☆记得在看、点赞、转发三连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