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授拳语录

汪永泉授拳语录(1)
练习揉手,揉手要有正确的目的(又名推手)。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揉手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的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而走入歧途。有些人对揉手没有正确的理解,认为揉手只是为了一争高下,因而在练习时,拳友之间往往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是由于缺少教养或违反武德,而在揉手中掺杂了非太极拳的拆手、散打,以及反关节擒拿等招术,使揉手形成了较力的缘故。
不要误认为揉手就是专门学技击发人的,一味追求技击效果。这种错误理解和意图,有可能造成身体的宿疾。对此,青少年练习者应当特别注意。
练习揉手主要是为了“懂劲儿”,为了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以致不择手段。我的老师杨澄甫说,揉手时,要用太极拳的功夫赢人,才能让对方口服心服。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舒服、得意、大方。
杨式太极拳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
练拳要道法自然。
听其自然,任其自然。
顺乎自然,求其自然。
顺乎自然,得其妙领。
身体一切部位都要自然。
自然,意气才能放松舒散出去。
练拳不能“揪着心、拿着劲儿、端着架子”、周身僵滞、不自然。
练拳不能被架子束缚住,不要太拘紧。
我的老师杨澄甫说:开,要舒服;合,要舒服。
起点要舒服,运行要舒服,终点要舒服,变换要舒服。
练拳自己练着舒服,别人看着也舒服。
要全身无一处僵滞,无一处别扭、不得劲。
练拳要全身放松、神舒,心情放松,悠然自得,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安逸、得意、心里美滋滋的,面带笑容。
练拳要自己感到心里美,别人看着也美。
练拳要舒服大方。练拳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练拳要轻灵圆活,不要笨拙。
练拳如蚕吐丝,连绵不断,有缠绕劲儿,不能中断、停顿、猛变换。
练拳如像在水里运行,下半身在水里,腰在水面,上半身在水上,有漂浮感。手在空气中运行,没有阻力。练拳如“手划拉空气”。
练拳要稳、慢、匀。
练拳,外如行云流水,内似腾云驾雾。
练拳,如长江流水,连绵不断。
无论学哪一种拳术,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不能埋头瞎练。
在练习固定的拳架、招式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才能练出功夫。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交互提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练习拳架,感到功夫有了增长,实践长了一点。进而不知如何提高,再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感到明白了一些,理论提高了一点,再去对照理论去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交互提高,不断前进。
学拳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路子正、方法对、见成效。这样看起来好像慢,实际上快,能得到真功夫。有的路子、方法,也许看起来一时能见点成效,但有局限性,到了一定程度,就难以进步了。这样实际上是慢。
老师是给学生指路的。学生走岔了路,老师要帮助他归正路。路得学生自己走,功夫得自己练。
学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先要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杨氏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内功。
学太极拳不要夹杂非内家拳的练法。不是说其他流派拳不好,无论什么拳练好了都好。但各家各派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练法。把不同的练法夹杂起来学,是学不好拳的。
公园里有教练杨式太极拳,只讲外,不讲内;只讲招,不讲术。失去了杨式太极拳内家拳的特点。
有些人忽视了内功,只追求外形,把太极拳练走了样。
内劲儿与力是两码事(不同的事物)。
内劲儿即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一般理解,所谓劲儿,是把本身的神意气集中到一点上,再把这个点运用到某个姿势上去。经过长期的锻炼以后,就会逐渐扩大增长起来,变成一种力。这种力是经过锻炼后取得的,是后天之拙力。这个力形式大、动量滞、变换迟、动的去路直。在技击方面用起来,因身形动作大,运动量较强,因此影响内气的波动,易于浮躁。这近于长拳的的练法和要求。
初练太极拳的人觉得太极拳的练法与上面的练法相似,其实不然。如果按照太极拳的理论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逐渐把理论与姿势结合起来,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上面的练法和要求与太极拳不同的。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这种劲儿是以气、意混之为主。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聚集的。这就是太极劲儿,又叫作先天劲儿。这种劲儿与姿势的关系,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儿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能自然畅通,输出无阻。这种用法只是在应敌时一现用之,切勿在练拳时随意输散,以免致伤身体,影响养生。在运用时不要把它直接贯穿到某个姿势上去,而产生劲端。否则在应敌时遇到强力就会使内气返回本身,致伤身体。
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
眼神到,意气就到。神集中的地方,意气也集中到那里。
练拳主要是炼神、意、气。
盘架子是神、意、气的运行。明了这点,才知道如何盘架子。
神、意、气运行走虚。
神,指精神。
神为帅。练拳要提起精神。精神不能萎靡不振。
精神要集中,不能涣散,但也不能过。
要神舒,要心情放松,不能紧张。
神,体现在眼神上:神聚于眼,目光四射,炯炯有神,威而不猛。
眼睛一般平视,眼神要与动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视、凝视,只是“瞧着点儿”。
眼神不到位而动,谓之妄动。
养生与技击的练法,对眼神的要求不同。养生练法要求神内含,蓄而不露,定势后,眼神不要再向外扩展延伸,只要到手就收回;技击练法要求眼神看得平远,有放、有收。不能只放不收。否则要伤内气。
意,指意念。
意念要集中,不能涣散。
专心致志练拳,不想其他。
意念要集中专一。但不要意注丹田,要悟空。
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意念重,否则想哪里,哪里就僵滞。
一想就够,多想就过,过犹不及。
意念要真。意念不能过重,过重则滞。
又有意,又无意,有意无意之间是真意。
用意不用力,用意则通;用力则意气受阻,不通。
气,指内气、元气、先天之气,不是指空气。
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松、散、圆能涵养内气。
意、气运行要舒缓自如,通畅顺达。不能憋,要找出路舒散。
意气运行要连绵不断,不能骤停、中断。
内指内气;外指外形动作:姿势、拳架。外形动作的一举一动都与内气分不开,必须有内气做后援;内气通过外形动作得以通畅运行。
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抡胳臂、踢腿,不是打太极拳。
“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意气和骨肉,不是半斤八两(过去的称16两为一斤),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意气是统治者、领导者、支配者;骨肉是被统治者、被领导者、被支配者。这种关系必须明确,不能含糊,更不能颠倒过来。
“内不动,外不发”。内气催动外形动作,不能外形拽内气的供给。
神指挥头,头指挥腰,腰带动四肢。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
意动,神领,腰转,手指方向。
以内导外,以外相内,内外合一。
形神合一:意、眼、手、身、步一齐到。
练拳先要意气放松,舒适下沉。姿势要动,必须内气先动。内气舒散到全身,“气遍全身不稍滞”,贯通到手脚,得到舒适自如,再动姿势。
想象自身是个大气球,手心持有小气球,脚心踏着小气球。全身处处都有球。
意、气从中心向四周立体扩散:松、散、圆,形成气球。
气球是神、意、气从中心向四周舒散形成的,不是筋、骨、肉撑胀而成的。
气球的特点是空、虚、散,无边无沿,看不见,摸不着。
气球可胀,可缩,可转,可以瘪一半或一部分。
球动,是意、气在动。
意、气的开合形成的气球的胀缩。开,意气从中心向四周围舒散,气球膨胀。合,意气回到中心,气球收缩。
气球不断的旋转。全身球“公转”,肢体各球“自转”,他们相互配合,实施各种功法。
松、散、圆形成空、虚、散的气球能养(生)。
松、散、圆形成空、虚、散的气球能有(内功)。
汪永泉授拳语录(2)
练拳要弄清楚什么是“养”(内气),什么是“伤”(内气);怎样练能“养”,怎样练则“伤”。
练拳要七分养,三分练。
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意则能“养”,用力则“伤”。
练拳要以内气支配姿势,不要以姿势拽内气。这样不仅锻炼增强了筋、骨、皮,同时也培养、充实了内气。对于养,很有益处。
在姿势配合内气开合时,注意不要因姿势的开合使内气波动太大。在任何情况下,要始终保持内气的舒畅、自然、开合自如。
要动静相宜,阴阳相济,才能“养”。在运动中虽动犹静,静犹动,总要舒服自然。
练知己之功,要求:松、散(san四声)、通、空,培养内气,全身透空,能够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真正做到完全松了,就能“养”,就能“有”(内劲儿)。
松圆就能养。
内气不能憋,要散,散成空虚的气球。
通:养生练法是神、意、气内含,不外泄。意气只通到手心、脚心,不从手指通出体外。技击的练法是神、意、气从手指通出一尺到三尺,注意不能只通出,不收回,必须要收回体内,否则就“伤”。要把通出去的内气画个弧,沿原路收回体内,再画弧通出体外,循环往复,这样内气、外气交换,则能“养”。但功力不高的,往往收不回来,打完拳感到心里空荡荡,疲倦乏力,这是“伤”的表现。到了练拳的高级阶段,无论养生和技击的练法,内外气交换,都有利于养。
眼神的放与收,也关系到“养”与“伤”。技击练法要把眼神放远,但是一定要收回,有放有收。只放不收,则要“伤”。养生练法,眼神内敛,内视丹田或平视,视而不见,眼神可不必跟着手的动作走,这样有利于“养”。
每个姿势在运行时都要不即不离,不追、不贪、不过,不要超过自己的气圈范围,不要勉强做自己体能难以达到的姿势要求,否则要“伤”。运动姿势以舒服、自然为要,以利于“养”。
练拳是性命双修的功夫。修命:养生;修性:技击。
练拳不外乎阴阳、虚实、开合而已。不外乎动、静。“动中求静,静犹动”,“久动必伤,久静必馁”。
修命:所谓静者,即锻炼时,思想上要保持平静,专心致志,不想其他,精神统一于此,消除杂念,封闭耳音,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安静、平衡、坦然、自在,此谓之修命。
修(养)性:动是人生之必要。大部分人以技击为目标。把技击的姿势与招术学精通后,知而不用谓之修(养)性。
修性与修命要平衡。练习拳架,日久自然有很大收获,就是偏重于修命了。总之要性命双修,保持平衡为要。
盘架子,无论是养生练法还是技击练法,都要追求一种“无”的境界。要什么都没有,思想上不追求什么。只是松、散、圆,没有目标,没有对象,毫无迎敌之意。练得什么都没有,“全身透空”,“周身合适”。
盘架子时不能想着、做着这是掤、这是捋、这是挤,这是按,掤怎样变成捋......。盘架子只要求松散着,空、虚、散。
练拳到了高级阶段,掤、捋、挤、按皆非似,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无即有,我练拳时,什么都没有,到用时,碰我哪儿,哪都“有”。有即无,如练拳时追求这是这是掤、那是捋,意念从哪儿到哪儿,追求“有”,处处揪着心,拿着劲儿,要求“有”,结果到用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有”即无。
盘架子,不能用意去追(求什么)。
我的父亲(汪崇禄)告诉我:“练知己之功得太极劲儿;练知彼之功得'中'。”
太极拳功夫有两个部分: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
知己之功:培养自身内气之功。具体功法是:松、散、通、空。通过盘架子,增强内气,求得“全身透空”,“百病不生,健全体魄,延年益寿”。对练养生来说,知己之功也是养生功,求得到太极劲儿,全身透空,百病不生。对练技击来说,习练知己之功,为进行技击打下基础。知己之功也是基础功。
知彼之功:把太极劲儿用于对方身上进行技击之功。具体功法是:“听、问、拿、放”。练知彼之功最重要的是“得中”。知彼之功也称技击功。
必须具有知己之功得基础,才能习练好知彼之功,忽视知己之功得习练,片面地去追求知彼之功,只能得到招,不能得到术,没有太极功夫。
练知己之功与练知彼之功相比,知己之功难练,知彼之功相对较易。
练太极功夫要七分练知己之功,三分练知彼之功。
练太极拳,先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性格、环境和练功的发展,确定正确的目的。老年人练拳多为延年益寿,年轻人则要求技击。慢性病患者练拳为治疗疾病,这也属于养生一类。病好了以后,也有改变了目的,追求技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习练,对身体确有很大好处。凡是练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不同。例如,养生与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的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起到副作用,走上歧途。
杨式太极拳的老前辈初到北京时,教前清一些子弟练太极拳。技击的练法不合适,只教了养生一套练法,而把技击的拳架教给自家的子孙和徒弟。以后社会上所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就是养生的一套。但有些人忽略了内功,只追求外形;有些人要用养生的拳架去练技击,把太极拳练得走了样,无奇不有。这样既不能很好的养生,也不能用以技击。当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以技击,但用的只是招,没有术。
现在流行太极拳架的每一个姿势、动作,本来都是应敌之招,在理论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与术而战胜对方,所以,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便自然走向技击的途径。就养生的意义,太极拳这套技击的套路中,也包括养生的一面。要想在技击的套路中找养生的练法,就必须把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分辨清楚,否则就不能达到自己练拳的目的和要求。
练拳有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学练者要考虑自己身体的强弱,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在练习养生的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则本身的内功(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也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练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功配合,技击的身形、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先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结合在一起,才不致于“伤”。
为什么拳架套路中没有把养生与技击详细分开来学?要知道,在练习时一动之中就有技击与养生的练法,所以必须先懂了理论,自己在练习之中去分析,只有在练习中去找,才能得到要领。
老年人练太极拳,一般以养生为目的,练养生架子,即太极拳的养生练法,也叫养生功。学练得内容,是知己之功。老人练知己之功,同青年人以技击为目的的练知己之功,练法上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思想上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养生,学练中要坚守这一点。要毫无迎敌之意,不要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技击的练法,追求技击功夫。切忌与不懂的年轻人去揉(推)手,否则以力对力、互相顶牛、较劲,要伤内气,不利养生,有害身体健康。
练养生架子要注意培养内气,要弄清楚怎样能“养”(内气),怎样练则“伤”(内气)。要善于“养”,避免“伤”。
要全身放松,无一处僵滞。松、散、圆就能使意气得到静养。最重要的是“心气”放松,排除一切私心杂念,追求“无”的境界。要怀着消闲愉快的心情练拳,不要思想紧张地去苦练,不要追功夫。练拳要像玩耍那么轻松,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
神、意、气内含。内含不是聚,只是不通出体外。意气运行从“中心”“达于四周”,到手心、脚心为止,再从手心、脚心回到“中心”。手脚有了气感就可以了。眼神要平视,“视而不见”,不随手的动作走;或内视丹田。眼神不要远放,更不能只放不收。否则易“伤”。
注重神意气运行通畅。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切忌用拙力,用意则“养”,用力则“伤”。练拳要使内气依靠外形动作得到舒畅而增长,外形依靠内气供给而舒展。二者互相配合而养生。要以内气支配外形动作,不能以外形动作拽内气的供给。感到内气不够用,就不要强求去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气的开合自如,运行通畅顺达,不能因受姿势的束缚而使运行受阻不畅。
在练习套路时,在外部动作上要注意每个姿势都要不追、不贪、不过、不散。如果违背了这四项要求,就会使姿势走向极限或失中,使意气停滞不通。动作不要超出自己的气圈,不能“开中开”(即开了以后,没有收回到中心,接着又开,这是练习技击的一种动作)。不要勉强追求自己意气、体能达不到的姿势要求。动作不能猛开、猛合、骤然变换,否则使内气波动过大而中断,有伤内气。打拳要注意意气通畅,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这样才能养生。
青年人追求技击功夫如何练?要按照要求学练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这里着重讲两点。
要得太极劲儿。思想上要明确自己练得是内家拳的技击功夫。杨式太极拳技击功夫的特点是运用内功,在对方身上变点、变劲儿,进行击发。要招、术结合,以术为主。不能只有招,没有术。术是神、意、气的运用。先要通过练知己之功求得太极劲儿,打好基础,才能练术。
年青人一般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练起拳来不免要用拙力。要在练习之中逐渐减少拙力,增长以神、意、气为内容的劲儿,就是通常说的去后天之力,增先天之力。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练习过程,比较难练。有些练拳的,忽视这种练习,是难以得到太极拳的技击功夫的。
神、意、气要能通出体外,并能回到体内。把神、意、气通出体外,这是技击练法不同于养生练法的最主要之点。意气通出体外,能“穿透”对方身体。要注意,意气通出后,一定要沿原路收回,进行“内外气交换”,增强功力。如果不收回,就要伤内气。
自己的意气是不是通出体外了,要问对方。在初级阶段,与对方一搭手,对方感到不适,就说明内气达到对方身上了。以后经过学练,逐步能听、问、拿、放,用意气发人,进行技击。
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1,练太极拳的第一个要求是,上下相随,动无一处不动。
上下相随,就是由头顶至足心,把身形调直,使意气下沉至腹腔,再松散舒送至四肢,相连起来,上下一体,保持中正安舒,再开始运动拳架。两手心与足心,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前进、后退时平送腰胯,身体垂直平行移动,如同船上的桅杆一样。不能低头猫腰,左右摇摆。
不能打“半截拳”,只动上半身,要上下相随。练习时可以把手臂放下,不动手势,只动身形;也可以在行进中暂时停下来,放下手臂,检查身形动的如何,是否符合要求。
2,练太极拳的第二个要求是:内外相合。
内气与外形相结合。每个姿势都必须要内气的供给,把内气贯穿到姿势中去。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外形运动由内气支配,不能外形动作拽内气的供给。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各种毛病,影响身体健康。
只有外形动作,只是抡胳膊、踢腿,不是练太极拳。
内外相合,内气与姿势不要互相等待、互不配合。
内三合(神、意、气相合),外三合(手与脚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外相合,做不到这个要求,则一辈子也练不好太极拳。
3,练太极拳的第三个要求是:内外相合的上下相合。
内外相合,还要保持第一个要求:上下相随。
4.第四个要求是:拆架子。
太极拳架是前人把各种应敌之招综合起来编成的套路。不论哪一种套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练习中,可以根据需要改。但必须遵循理论的要求进行练习,才能练出功夫。
可以专门练“架子”“捋架子”“挤架子,------。即一套架子,每个姿势、动作只练一种劲儿。
每个姿势都是“桩”。可以单独练一个姿势,也可以把几个姿势组合起来练习。
养生架和技击架是同一拳架,只是练法要求不同。
5,第五个要求是:拆手。
练知己之功的拳架时,都是用手做出姿势,指出方向,领出内气的去路,所以姿势练得正确与否,与内气练得舒畅得意与否,均表现在手势上。手必须变换灵活,随机应变,不要有规矩和固定的姿势。手无定向,但有它一定的活动范围,不是乱动。要保证在任何动作中都要按照养生的原理,掌握养和散的道理,而掌握的好坏,全在于手。
练知彼之功时,手更重要。与对方一接手就要求听、懂、化、问。这些功夫是无形的,叫作“术”。手必须掌握术的功夫,才能做到轻灵变化无穷。把功夫练到手上,这叫“功夫上手”。以后逐渐达到拳谱所说的阶及神明(就是融会贯通的最高阶段)。
练功夫,不能只限于打拳,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工作、学习、看电视、干活儿、休息、散步......,无论坐、立、卧、行都要练功夫,留意太极拳的要求,使这些要求在自己身上成了习惯。如果只在盘架子时按太极拳的要求练,而平时在生活中经常背离,则功夫进步慢,而且不易巩固。到揉手时,临时现找某种感觉,来不及。
随时随地练功夫,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只要稍稍留意就够了,不要意念重,刻意去追功夫。
如何体会和习练“气沉丹田”“轻松腰胯”?平时坐在板凳上休息,感到自然、舒服就可以了。如何体会和习练迈步前进的
“虚实变换”“轻松自如”?休闲散步,自然而然地走就可以了。
汪永泉授拳语录(3)
[松散通空]
松,非常重要。松了,才能散、通、空;揉手时,更松者胜。
松和静紧密相连,必须心静,才能松。要先练静,后练松。
松的关键是“心气”放松。
松,首先要“松沉直竖”,“中正安舒”,把身形调正直。
松要求全身合适、自然、舒服、没有吃力、僵滞、紧张的地方。
放松,但不能松垮、松懈。要竖领顶劲,气贯全身,节节贯穿。
松,不能弱(痿),不弱在于(有)神。
有神要竖顶,眼睛有神。
1,要全身松。
包括精神放松,关节、筋肉、内脏、皮肤全部放松。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求放松。
2,要从上向下松,再从下向上松。
即从头到脚放松;还要从下向上松,从脚向上松到腰胯,到中心,再散出去。
(1)从上向下松。从头到尾闾,沿大腿内侧经阴陵泉穴,经膝、踝到脚心。
竖领顶劲。虚虚想一下天。头皮放松,面部肌肉放松,包括眼皮、两颊、嘴巴、牙关都放松。面带笑容有助于全身放松。想一下颈靠衣领,颈勿挺直僵滞。
开胸张肘。胸部保持自然状态,勿凸勿凹。两乳放松。空胸下气,胸不能憋着气,否则气不顺畅,沉不到丹田。松肩,肩能自由活动。张肘,肘向斜下松。背要阔舒。
气沉丹田。小肚子始终保持松鼓,带脉向四周舒散,丹田不能紧,不能较劲,发劲儿时也不较劲。横膈膜放松。
腰松鼓,如坐在板凳上的状态,感觉自然舒服,不吃力。不能用力去撑、涨。腰不能紧、僵。腰发劲儿时也是松着的。
松胯,不要支胯,要圆裆,不能尖裆。
松尾闾很关键,尾闾逐节下松,如掉在水里,感到尾闾没有了。尾闾不能上提。尾闾不向前翘。尾闾不只下垂,还要向四周散,否则下坠,下肢散不开。
松膝,踝不要吃力。
脚底板放松,不要用力踩地、抓地。不要意入地三尺。杨澄甫说,脚如同踩在漂浮在水面的葫芦上。踝、脚吃力则容易影响全身不能放松。
在身体躯干从头到脚向下松的同时,肩、肘、腕逐节放松。两臂像脱了环似的。意气贯通到手。腕手要非常松软灵活。
意降身不降。
松,只是意气向下走,从上身松下去。身体的关节、肌肉不向下沉,不要把重量压向胯、膝、踝、脚底,使下身受力。否则内气受阻,身体僵滞,有损健康。
盘架子时,意念不要放在下边。让下边什么都没有,就轻灵了。所谓气贯到涌泉穴,只是意想,肢体不能下沉。
(2)从下向上松。只从上向下松不成,因为从上向下松,容易把重量压在脚上,下肢吃力。所以还要从下向上松:从脚心外侧向上松,松踝,松小腿肌肉,松阳陵泉穴,松膝、松胯、松腰,再向四周松散。
松,用意念运行来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松不了。用意松,意不能过重。
练静态的松,不限于站无极桩(预备式)。每个姿势都可以用来站桩,练静态的松。
3,要全过程松。
这是对动态中的松的要求。盘架子从始至终,走每个姿势、每个步骤都要松。无论在哪一点停下来,都合乎松的要求,没有紧张之处。由一个姿势向下一个姿势过渡时容易紧,要特别留意。练拳时,可以采用暂时停下来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做到全过程松了。
盘架子时,全身关节松散,哪儿跟哪儿都分开,似连非连。手就只是手,肘就只是肘,......各个部位都互不相连带,像“掉了环儿(脱了臼)”似的。臂下垂时,肩有上提意;臂上抬时,肩有下沉意。
臂肌肉能胀缩。
练拳一些不松的现象:揪着心,拿捏着劲儿,端着架子,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自己跟自己较劲,动作不自然。由这类毛病,放不松,练不出真功夫。
“散”(sàn)和松是连在一起的,“散”是进一步的松,是有目的的松。
从上向下松,由头到脚。再从下向上松,松到腰胯,然后向四周围“散”,如用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圆圈向外扩“散”,由小圈到大圈,无边无沿。
“散”要有个主轴,轴即我的“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下垂,身体竖直形成一条直线,有此向四周舒“散”。不要强调竖顶,否则“散”不出去。
“散”不只是“散”成肩圈、腰圈、胯圈三个平圈,更要立体的“散”,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散”,“散”成一个大气球。气球由小到大。
内气舒“散”圆,不是骨肉撑圆。
意气“散”圆,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要圆。
盘架子要保持内气的圆,不要扁。
舒“散”要从中心“散”。初练时,从胸出平圆。
练松、“散”、圆,没有方向。到技击用的时候,意念指方向,才能“有”。
“散”是意气舒“散”,不是骨骼、肌肉的撑、胀。身体各部位都不动,只是动意念。撑、胀出的圈有边,可以触摸着;意气舒“散”出的圆,无边,摸不着。
“散”不能带力,有力则滞。
意念舒“散”是从“中心”向四周空处“散”,不是向四肢“散”,否则就滞了。
“散”要精神放松,轻轻松松的“散”,意念太重则滞,“散”不出去。
“散”时要呼气,不能憋气。
“散”,意气松圆了,就能养生;就能“有”(内功)。不会“散”,意气憋,要出毛病。
“散”不能弱,关键在于精神,神不能涣“散”。
通,指意气贯通。
养生与技击的练法,对通的要求不同。
养生练法:要求意气贯通到手心、脚心,达于“四周”。不要通过手通出体外。
技击练法:要求意气通出体外1~3尺,能“穿透”对方身体。意气画一个圆圈,再沿原路回到自己“中心”,在体内画一个圆圈,再通出体外。这样循环往复,进行“内外气交换”,可以增强内气,有利于养生。但功夫不高的初学者,通出意气后,往往收不回来,只向外通出,不收回来,这样练完拳,感到心里空荡荡。这是内气受到损伤的现象。所以,练通,要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到了练拳的高级阶段,无论练养生和技击,都可以练内外气交换来增长功夫。
技击与养生练法,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意气输出的程度不同。
盘架子时,意气贯通到手心脚心时,在初级阶段,手、脚心有麻、涨、热的感觉。到了高级阶段,麻涨感都没有了,只剩下热感。
盘架子时,全身都放松,意气向四周舒散,练得“什么都没有了”。
全身透空,百病不生。
周身合适,万法之宗。周身合适,万法通。
技击发劲儿时,劲儿松通出去,和身体脱离,身体是松散着的,什么都没有了,空了。对方反击,找不到着力点。
汪永泉授拳语录(4)
[虚领顶劲]
顶头悬很重要。顶头悬才能“有”(内功)。
顶头悬才能有精神。
竖顶才能胸腹空,宽舒气顺,才能气沉丹田,才能对拉拔长。
前人说:“头顶身形岂可无,学艺全不费工夫”。“低头猫要,技艺不高”。
顶头悬,要时时有百会接天的意思。头要与脊椎调直。
虚灵顶劲,重在“虚”字。
虚灵顶劲只是用意,不是用劲儿。
提顶很重要。主要是用意想颈靠衣领,一想就可以了,脖子不要僵挺。
竖顶在于颈后,前虚后实。脖子不能有皱纹。
练拳开始时要注意一下提顶。行拳过程中,不必时时刻意去追求。发劲儿时要提顶。散时不要强调提顶,否则就散不出去。
顶头悬很重要,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到发劲时,意念一动,才能“有”,否则,临时再去顶头悬,就来不及了。
有些人打拳不注意收颌,老是扬着下巴,这不符合练拳的要求。
打拳时,头不要随手势晃动。
[开胸张肘、松肩阔背]
以往讲授杨式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其原意是为了把身体调直,有利于“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后来有人理解得不正确,练成了压肩、缩背、凹胸了。为了纠正这种偏向,要“开胸张肘”,胸不开,则意气得不到舒畅;肘不张,则肩不能松开,意气得不到松沉。
胸不开,气不通;肘不张,肩不松。
“开胸张肘”,才能有架势,有精神,才能舒服、大方、否则容易紧缩着身体,憋着气练,容易“伤”。
练刀、剑时,也要'开胸张肘',这样才能有架势。
“开胸张肘”,才能圆、通。从练养生讲,这样可以通,从练技击讲,劲儿是圆的,对方来劲儿碰到圆上。开胸使对方来力“散”了。我再一聚,则他脚跟起,失重了。
练技击时,“开胸张肘”有利于把意念渗透对方身上。“开胸张肘”,劲儿才能出去,否则劲儿容易憋在肩头或其他部位。
“开胸张肘”“松肩阔背”要求胸、背、肩、肘都要舒服、自然。
开胸要自然舒阔,胸肌放松,胸向外侧舒阔,开胸不是挺胸、突胸。开胸时,肩一定要松,肩胛骨不要拉开,不要前后凹凸。背要阔、圆、自然。
开胸时必须竖顶,把身形调直,腰胯关节都要松开。
张肘:肘向自己腰胯的侧下方向张。肘尖不要向前、向侧,而是向下。用肘把肩松开。张肘不是吊肘、扬肘、翘肘。
张肘,腋下要虚、空,能放鸡蛋或皮球、馒头。腋不能夹、扁。
张肘就能松肩,就能圆,意气才能开。
松肩:肩能灵活转动。肩上松出个“坑”(凹),肘也能松成这个样子(关节出个坑)。
两肩不要架着,不抬、不耸。
肩的肌肉能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肩动:肩胛骨动。
手指方向,肘发劲儿,一定要松肩。
阔背,不能塌胸,胸要自然、舒阔。背要圆、放松。
[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
要空胸下气,胸腹都是空的。
空胸下气,气沉丹田,周身透空,百病不生。
气涌胸际易被漂浮。
气涌胸际易被人伤(内气)。
腹内轻松气腾然。
丹田在脐下一寸半处,腹内,里七外三。
气沉丹田,小肚子不能绷紧,要松鼓。小肚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绷紧。要向四周围松散。
意守丹田、气沉丹田都是意,意不能重,稍想即可,多想则过。
气沉丹田,不是向小肚子沉气,而是自然放松,听其自然,顺其自然、不紧张。
怎样体会气沉丹田的感觉?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休息,感到舒服。这就是气沉丹田,同时也是轻松腰胯。
盘架子时,无论是练养生还是技击,都不能动丹田气。
平时随时要气沉丹田。
腹肌放松,横膈膜放松,小肚子散鼓,向四周围放松,而不是集中硬结到某一点。
气沉丹田,不能气压丹田、气冲丹田。
无论姿势走到什么地步,丹田都不能紧,始终是放松的,这样意气才能通。要特别注意:姿势变换时,小肚子不能紧。
“丹田内动、旋转,带动身形手势运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样练,要出偏差。丹田一紧就全身不自然了,意气阻滞,要“伤”(内气)。
丹田气不能随便动。
丹田气是松出去的,而不是“一紧”发出去的。“丹田一较劲发人”的做法是错的。这样易被对方反击回,丹田气要受“伤”。发丹田气时,小肚子也是松的。
[轻松腰胯]
腰胯要松灵,松灵才能“透空”。
松腰胯才能沉。
掤、捋、挤、按都在于腰。
“松腰胯”,“气沉丹田”,不要刻意去追求。端坐在板凳上休息,放松,就可以体会、练习。
轻松腰胯,要向周围松,不是向下松,不能使膝盖吃力,不能把重量都压在脚上。
腰不断地缓慢地运动,要匀速,不能忽快、忽慢。如果快了,则“丝”断;如果慢了,则“丝”乱。不能停。
盘架子时,要松腰、长腰,全身放松。
长腰、松腰,要动意念,不能动内气。
盘架子不长腰、松腰,则对养生收益不大。
松胯:胯骨轴向前、向下放松。
腰不能塌,脊椎要直。脊椎是直的,这样才有利于旋转。
腰别扭,这和脚站的角度有关系。
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腰如磨盘轴,磨盘转时,轴不能高低起伏、左右摇晃。
平送腰胯,不要猫腰,而是走膝。
转腰,胯、膝也要转动。
平送腰胯,身体要竖直,如同船上的桅杆向前平移,不能摇摆。
要以腰运胯,不要以胯运腰。
腰发劲儿,腰至顶,中正直竖,腰向四周放松,意念向外舒散。
腰发劲儿要长腰,这与走腰胯不是一个劲儿,一般人只走腰胯,不懂走腰。
每个姿势都有适合它的腰。一个姿势完成后,要换腰,必须腰正了,合适了,才能走下一个姿势。否则别扭着腰走,不成。换腰不必专门刻意去换,只是意念微微一动,腰一松,感到舒服一下,就成了。
自己有肩圈、腰圈、胯圈。
换腰,手要合到“中”。
如站在水里,有漂浮感。腰圈在水面,胯圈在水下,肩圈在空中。
腰圈是小圈,肩圈是大圈。开腰圈,劲儿要通肩圈到手;收回,到腰圈小圈,然后再出去。不要半路出手。一定要回到腰圈小圈再出手。肩圈出劲儿和腰圈出劲儿不一样。肩圈是平转的。腰圈发劲儿不动腰胯。
腰圈要小,紧贴腰。腰圈接到肩圈的边儿,不要接到肩圈的芯上。即不通过肩、肘、腕而直接到手,如同手长在腰上。腰到肩圈有很多交叉点,如混天仪的量天尺。
腰圈涨无边。
腰圈劲儿与呼吸无关。如动呼吸与腰动配合,容易受“伤”。
盘架子时,合到腰圈,用腰圈转变方向,变换姿势。不能中途变换。一定要合到腰再变换。到了肩圈,再回到腰圈。或由腰圈向胯圈开。练时间长了感到腰圈小了,直接到手,手放在腰上。
动肩劲儿时不动腰,动腰劲儿时不动肩。
[松垂散尾闾]
松尾闾是对拉拔长的关键,尾闾始终要松着。
松尾闾,沉会阴,形成千斤坠,与竖顶对拉拔长。
松尾闾与松小腹是两码事。但只有松了尾闾,小腹才能松。
松尾闾要从倒数第十三节逐节向下松。尾闾向下松像落入水中,感到没有尾闾了,就对了。尾闾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前或向后弯。
尾闾向下松,脊背要调直。
松垂尾闾、气沉丹田,只是在打拳开始意念上注意一下,以后不变动,也不要刻意追求。
尾闾向下松垂,同时要意想它向胯尖两侧乃至四周围散,否则只向下垂,身体重量都压在脚上,则下肢吃力,关节僵硬。
盘架子时,尾闾中正、松垂;技击发劲儿时尾闾向前。
松垂尾闾,需要开胯、圆裆。
[长三关,竖三关]
三关:玉枕穴、夹脊穴、尾闾穴。
长三关、竖三关是脊椎伸缩运动。长三关,即开,要虚灵顶劲,尾闾松垂,对拉拔长,脊椎伸展。竖三关,即合,脊椎缩回,恢复自然竖立状态。缩不是压缩、收紧。
脊椎伸缩促进内脏活动,有利养生;能发脊背劲儿,用于技击。
汪永泉授拳语录(5)
[臂如鞭绳]
臂的各个关节、肌肉都要放松,要“滴里搭拉”地连接着,关节又是相连,又像不相连。臂像鞭绳,又像“拨浪鼓”系坠的绳,是软的,不能硬。无论练养生、技击,都需要这样。
臂的肌肉松,能转动。
臂、手在盘架子时都不能用力。
臂不能伸得笔直,要曲蓄有余。
臂发力时,肱骨肌不用力、不僵硬,而是要自然、放松、伸长、通出劲儿。
肩、臂(肘、腕、手)、腰都要放松,才有弹簧力。
[灵活手腕]
活于腕,发与肘,腕手要十分灵活、松软。
手不活在(于)腕,腕不活在(于)肘。
盘架子时要用腕子,把手空出来,手像没有了,手中才有球。
手要“五指露缝掌洼心”,手背弓、手心虚、手掌松,手指微屈,不能伸直僵硬。
肩、肘、腕放松,两手手心含有气球。球越小越好,可以小如小米粒。无论手如何状态,球都不能掉,手心朝上是手托着球;手心向下时吸着球;手心向侧时粘着球。无论养生练法、技击练法都要这样。技击时把球按到对方身体里去。手中球不停地在转。以腰送球。
勾手时五指露缝,舒展,手指不能合拢,勿向里勾,而是向下自然松垂,手指张开、松弛,腕子松散。
食指为力,中指为意,两指吊着肘腕。
出手向隅的方向。
手指方向:内线用食指指,外线用小指指,中指也可以指方向。内劲儿从中指根出。盘架子时“食指指”是不对的。
三尖相照:手尖(出力点)、鼻尖、实足尖相照应。
中心意出手。手出去后,要回到中心,再出去。
手从口(胸口、中心)出。
盘架子时,先把意气松到手上,手上有“东西”,手感到热,手动感到“呼煽、呼煽”的像呼拉空气。手上有了气感,再运行架子。
松肩、松肘、松腕、松手,手才能热。
冬天盘架子,如何使手、脚不冷?全身放松,动背,用肩提着一点手,用胯提着一点腿。
盘架子时,手痒,不对,那是因为用力了。只手心热手背冷,也不对,应该整个手热。
盘架子时,手只能转,不要翻。手转腰慢,不要猛然变换。
在冬天盘架子时手凉。这说明气没有通到手。原因之一是肩没有松,或是追手了。要全身合适,意气向四周围散,没有一个地方停滞。
盘架手有麻、胀、热的感觉。这说明还处在初级阶段。到了高级阶段,只有热的感觉。
手无定向,手不断的转动,盘架子时手要转动。
手指只能左右转,不能上下折,转时,腕子不要动地方,不能移动跑空。
手要软,灵活如鞭子梢。
盘架子,手里始终有气球。手心无论朝向哪里,手中球不能掉。手心朝上托着球;朝下,吸着球;朝左、右,贴着球。手指不能伸直,否则球就掉了。手指伸得挺直或伸直两指“领”,都不对。
盘架子时,手中有个气球。这球是神、意、气形成的。
手中气球与中心要“说上话(相联系)”。
手中气球有多大?可大、可小。大可以如鸡蛋、核桃,枣……,小可以如小米、针尖。功夫越高,手中的气球越小。
手中含有气球,有利养生。
用手中气球技击,快捷、轻巧、高效。
[圆裆松膝]
裹裆,溜臀,松垂尾闾。
圆裆,不要夹裆。
合膝圆裆,才能收臀。
松膝,膝能转动。
曲膝不能超过脚尖,下坐不下跪。
用膝,关节固定。一膝向另一膝合,前脚跟跷起,后腿用力。
[脚心吻地]
脚心空,与地接“吻”。各脚趾向外平展。“脚趾抠地”是指发劲儿时一刹那的情况,平时要自然舒展,这样才能全身放松。如果脚趾抠地,违反自然,身僵滞。不能意“入地三尺”。
盘架子时,意念不要放在脚下。要让下边什么都没有,这样就能轻灵。所谓意气贯输到涌泉穴,只是意想,只是动意念想。意念不要重。不要用力下沉。
杨澄甫老师说,两脚着地要轻,如同踩在水上飘着的葫芦上。
踩要松。
迈步如履薄冰。
迈步如猫行。
迈步前脚出脚不要向外画弧,否则就“别”。
迈步出脚后,落脚先脚后跟着地,然后脚心着地。意气要求这样运行移动脚。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动虚脚,转脚尖,不能移脚跟。不能移实脚。
意念入地三尺,这只是发劲儿时的要求,盘架子时不能这样。
[松沉直竖,中正安舒]
身体要松沉直竖、中正安舒。这是练拳的第一要义。有的人练了好多年拳,但身上没有“东西”(没有内功),这是因为习练的方法不对,关键是没有按照松沉直竖、中正安舒的要求去练。
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则正气出。
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包括虚灵顶劲、松肩、阔背、开胸、张肘、气沉丹田、轻松腰胯、松垂散尾闾……,都是用意不用力。用力则不灵,达不到目的。
打拳要先把身形调直,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关键是百会穴和会阴穴对正,再和两脚心连线中点形成垂(直)线,身体勿倾。
松沉。只松不行,还要沉。沉不能刻意追求,真正做到松,就自然沉了。
直竖。运行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直竖,如提线木偶,上边提着,下边直竖。
提腿,出腿,落腿,身体保持直竖,不能猫腰。
盘架子时,身体进退、旋转,要直竖,如旗杆、桅杆,不要前倾后仰、左右摇晃。要以腰为轴,轴不能晃动。
身形很重要,姿势正确与否,在于身形而不在手势。
身形要能伸缩。伸,即开,脊柱放松、伸长,竖顶,尾闾下垂对拉拔长。,缩,即合,要舒服自然。脊柱伸缩能促进内脏运动,有利养生。
无论姿势成了什么样子,自己总保持“中”,保持水平,身体歪了,仍要保持“中”,如海底针、栽捶、指裆捶,不能低头,眼要向前平视。这样保持平衡,别人打不倒你。
[身形手势,关系得当]
腰、胯、膝为身形,肩、肘、腕为手势。
盘架子的规矩:先正身形再动手势。不准以手势拉动身形,不准手势到后再跟身形。
身形与手势的关系,如同树干与树枝的关系。
要把身形放合适,全身放松。意气从中心向外舒散圆,再走手势。而不是先伸臂出手,再动身形。
要以身形带动手势,不能以手势带动身形。
盘架子,变换姿势很重要。功夫在于变换。变换姿势要先正身形,换腰,自己的“中”对正方向,身体正直,放松。意气从中心向外舒散。周身合适后,再出手势,而不是先伸出手势。出手势要有身形作后援。
练身形,可以在势子进行过程中,暂停一下,放下手臂,检查身形是否正确,腰、尾闾跟上没有跟上。
盘架子要“两膊相系”,两个胳膊“说上话”,不能一个胳膊动,另一个闲着。两臂形成圆形(意)。
左、右臂中,一臂伸,另一臂缩,劲儿由肩传导。屈肘进身,直肘退身。
步随身边。先转身,再出脚。
两腿虚实变换要平稳。实腿用劲儿,虚腿不让实腿用劲儿,劲儿从实腿传到腰,再传到虚腿。关键是腰膝放松。
迈步移动身体时,注意重心要摆好。
左、右腿,一腿伸,另一腿屈,劲儿由腰传导。
步行似猫,迈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趾着地。这不是形式,而是劲儿的运动。
弓箭步:前腿勿过分弓,后腿放松,肌肉勿绷劲儿。
前膝勿过脚尖,否则伤膝关节。
[方向明确]
身上有八卦,手上也有八卦。八卦指的是八个方向,也就是通常说的四正、四隅。
每个姿势都有自己的特定的方向。走姿势、换姿势,首先身体要对正那个姿势要求的方向。怎样对正?松腰、换腰,摆好身形。
动作方向要明确。方向不明不成。但意念也不能过重。
手指方向。要明确。不能含糊。
(0)

相关推荐

  • 赵老师20160824讲课内容的学习总结

    下丹田---气窍(也叫卫气窍) 1.下丹田的位置:肚脐下1寸半处的石门穴,向后找腰部阳关穴,两个穴位连线上的距前面(石门穴)7/10处(或者说距后面腰部阳关穴的3/10处). 如图所示: 2.下丹田的 ...

  • 【体操变功夫】汪永泉谈拳架心法之【开合相寓】

    开合相寓:简单说就是阴阳吸斥,对拉拔长,所谓双向力.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它是同时的,可以双向,可以交叉,可以旋转,循环不已,曲直相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形成拉弓射箭的意,练到一定程度,意气可以 ...

  • 重大发现篇汪永泉亲授核心《太极拳发劲篇》第二篇

    接上一篇 现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是五点示图和说明见图. 0钟蒂一点在咽喉下名叫顶点 0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中名为上死点 0灵活点在垂直线正中间也就是对方腰围的中心名 晨活点 0下死点在灵活点下下垂点上 ...

  • 汪永泉推手语录摘录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手不是发劲打人的,不能用手去抓.攥.戳.推.杵和反关节.否则应有的侦察.掌握方向和通意气的功能就失灵了.   ...

  • 【问道太极系列】倾听杨澄甫高徒汪永泉脉谈学拳的“万法归一”

    有的拳友不喜欢拳架,但好多老师都说拳架是养气的,是对内气消耗的一种练养,走两趟拳架,在气血和精神上能涵养回来. 怎么检验自己的拳架练的对不对呢? 太极隐士回忆他的其中之一恩师朱怀元老师讲"周 ...

  • 汪永泉练太极拳的六项要求

    汪永泉先生七岁即跟随父亲汪崇禄习拳,14岁拜于杨澄甫门下学杨家太极拳,期间曾得到杨少侯指点.自1926年开始,24岁的汪永泉开门教拳.他总结了太极拳习练的七项要求,延续杨澄甫教学经验,对于学习杨式太极 ...

  • 【收藏】汪永泉讲推手精义:十九种劲与五个点的发法

    一.关于劲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也比较繁琐.这里我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十九种比较重要的劲法作些解说: (一)滚劲      ...

  • 重要发现汪永泉核心武学内容【门内传承发劲篇】连载一

    杨氏太极拳重要分支汪永泉脉是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汪永泉前辈是经历杨氏二代三人即杨氏二代杨建候宗师,三代杨少候和杨澄甫宗师传授的唯一一位门内弟子,也是杨氏太极拳历史上从8岁开始就练太极拳的少数弟子之一. ...

  • 杨式汪传(汪永泉)太极拳十九劲

    汪永泉先生是杨澄甫弟子,所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自其传人魏树人的<杨式太极拳述真>等著作出版后,影响很大.老六路练法和杨式太极拳大架区别挺大,看汪先生的拳照是大架路子,但看魏树人的著作,动作 ...

  • 《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4: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文原题为<对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六位太极拳大师>(本公号刊出改为现题).原文分六节,分别为: 第一代宗师王宗岳--张三丰的再传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