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8.3【2017-10-20】
#每日学论语#18.3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微言微感】
35岁的孔丘,信心满满来到齐国,他以为齐景公一定会重用他,他一定能帮助齐景公有一番大的作为。
他很自信自己的能力,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他已经胸有成竹。
他很自信和齐景公的关系,那一年齐景公和丞相晏婴访问鲁国时候,他们在一起有过深谈,相当投机。齐景公曾经对他大加赞赏,盛情邀请他能到齐国发展。
那一次,齐景公侃侃而谈,追忆祖上齐桓公的丰功伟绩,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孔子很被感动,这个大国的君主,那么求贤若渴,那么胸怀天下。
孔丘很感动。
那一次,孔丘没有答应齐景公马上过来投奔,是因为他对鲁昭公还是有期待的。鲁昭公对他也很不错,他有儿子的时候,国君亲自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祝贺,儿子孔鲤,字伯鱼,就是因此取得名字。
然而,鲁昭公在鲁国做不了主,季氏主政,三桓当家,国君只是有名无实的傀儡。
更让孔丘沮丧的是,鲁莽的鲁昭公因为“斗鸡事件”,公然和三桓闹翻了脸,而且双方大打出手,鲁昭公兵败逃到了齐国。
孔丘很伤心。
他一步三回头,离开了自己的母国。他不想和三桓搅合在一起,就带着子路等弟子,到齐国追随鲁昭公,随便看看齐景公,看能否兑现当年的承诺,给自己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还不错,齐桓公马上召见了他。推心置腹和他谈振兴齐国的大计。
孔丘天生就是治国安邦之才。他一下子就发现了齐国繁荣的背后,祸在萧蔷——齐国和鲁国大差不差,齐桓公自己也不能左右齐国形势,公族的势力之强大,丝毫不逊色于鲁国三桓。
公族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鼠目寸光,得过且过,对于齐景公企图恢复齐桓公的霸业,丝毫不感兴趣。最重要的是,他们要牢牢控制军队、钱粮、权力,怎么会允许齐景公强大起来?
当孔丘说出治国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欣喜若狂:知我者孔丘。如何让大臣听话,如何让孩子孝顺,这正是困扰齐景公的东西。如果孔丘能帮助他把权利集中过来,如果重用孔丘能实现朝堂的平衡,他这个齐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隐隐感到公族和权臣对孔丘的敌对,于是满怀歉意和孔丘商量他的待遇问题——像季氏那样的上卿的待遇,我恐怕做不到,如果想孟孙氏、季孙氏那样下卿的待遇,又有些委屈先生了,就把你的待遇定在二者之间吧!
孔子在鲁国什么也不算,能有如此待遇,当然高兴地很。他已经开始为齐景公谋划下一步发展了。
齐景公准备重用孔丘,还准备把尼谿之田分封给他。
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的消息不胫而走,立马引起很多人的恐慌。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晏婴,他反对的理由是:儒家夸夸其谈不务实,办事率性不守法,礼仪繁琐,什么破产厚葬,讲究吃吃喝喝,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太麻烦了,啰啰嗦嗦。
最重要的,齐国和鲁国的文化是不相同的。鲁国当年用三年时间推行周礼,费了老鼻子劲;咱齐国的先祖姜尚,只用了三个月,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不是发展得更顺利吗?
齐景公迟疑了。更让他犹豫难决的是,孔子反对苛政虐民,反对铺张浪费,曾经说出“苛政猛于虎”的批评之言。很有可能,孔子当政,要让政府压缩预算开支,要减轻百姓负担,要讨好老百姓。
这不是齐景公希望的,他可不想过苦日子。他喜欢养马,有良驹千驷,他喜欢美色美酒美食,喜欢花天酒地的日子,这恐怕都是孔子反对的。
于是,齐景公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老了,没精力折腾了,不能用你了!”
当别人告诉孔子情况之后,年轻气盛的孔子马上吩咐弟子走人,正在淘米下锅,也一刻不等,捞出来,路上控水,马上走,立刻走,我一刻也不想在这个待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人生是有限的,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给不相干的人。既然没有希望,何必犹豫徘徊?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