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6【2017-5-19】
#每日学论语#13.6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当官的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按政令行事;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整天喊破喉咙,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微言微感】
上梁不正下梁歪。
当官的,自己一身白毛,说人家是妖怪,老百姓怎么会服气?怎么会心甘情愿追随?
同样道理,做老师,做父母,自己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要求孩子们锐意进取,刻苦用功,何其难也!
河南新乡市有个刘庄,村书记叫史来贺(1930-2003)。我1992年曾经去参观学习,一下子就被震住了。这哪里是农村,城市也没有这么牛,康庄大道,连排别墅,现代化工厂,和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确实是农村,确实是比城市还牛气的新农村。村里有农用飞机,有自己的车队,有传说中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村办工厂。
接待我们的是村支部的干事,介绍老书记事迹时候,情真意切,满是感动。我们听着老书记的事迹,也热血沸腾。
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1976年,史来贺带领村民自筹资金,要给每家每户盖成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第一批新房建成了。村民们要建房出力最大、操心最多的史来贺先搬进去住。史来贺召开大会说:“搬新房先群众,后干部。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就这样,盖好一批,搬迁一批。直到6年以后,史来贺才和最后5户一起搬进新居。
史来贺说:”当农村干部,一不能怕吃苦,二不能怕吃亏,三不能怕得罪人。“
21岁那年,我从枣林乡一中副校长位置被调整到枣林乡中心小学主持工作。那时候,我不懂管理,从初中到小学更是两眼一抹黑,又是外乡人,举目无亲。
学校1-5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一共十个教学班,400名学生,14个老师。第一学期,我还没有被正式任命校长,教导主任主持工作。也算是名不正言不顺吧,最起码后勤主任就不服气我。我没有更多需要说的,四年级数学加上1-3年级体育,每周21节课。我在枣林乡小呆了三年,完成了结婚和喜得千金两件大事。
工作怎么样呢?全市一届学生5500人,我们参加全市毕业班调研考试,总成绩两年第一名,一年第二名,全市总分排名前50名的学生 ,我们最多一年18人,最少一年15人。当然,全乡的各种各样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我们都是绝对第一名。语文、数学10个单项考试,我们至少有8个第一名,没有人拖后腿,跌出前三名。
我们没有干部,都是主科老师。也都是干部,基本上处于无管理状态。不用扬鞭自奋蹄,每一个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工作。
那时候,我女儿不足百天,妻子在另一个学校上班,又没有人帮我们带孩子。我们晚上要哄睡颠倒的孩子,白天要上课还要自带孩子。上午妻子去上课,我上课时候,哪个老师没有课,就帮我看一会儿。我下了课,一脚蹬着小车哄孩子,同时备课改作业。
两个月下来,我神经衰弱。但是没有耽误孩子一节课,期末考试自己的学科也照样全乡第一名。
8月14日,全乡20个校长面对全乡几百名教师述职,我除了感谢领导信任支持,感谢师生齐心协力外,就讲了一句诳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真的不懂管理,真的不会管理,真的不像一个校长,但实在是我们的团队太好了。
其实一路走来,我能够很自豪很欣慰的就是:我的课学生还喜欢,我的勤奋大家都认可,我的厚道众口一词,我的热爱学习有目共睹。农村老师教育质量高于城市重点校很不容易,小城镇老师优质课讲到全国确实很难,做校长一直能担着课很不容易,手忙脚乱还能做课题研究,出学术专著,也确实很困难的。
给老师评课,大家不知道我的专业是什么?似乎都像。从小学到初中被认可,就是因为两周时间指导9个老师参加全市赛课,7个老师获得第一名。他们素质很好,成绩好理所应当,但是大家说没有校长这么帮老师的。
有时候,我在想,管理究竟是什么?做好本分,助人成功,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