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腧穴简释与应用

专家简介:周宇,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参与国家级、局级、院级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22篇,参编学术专著7部。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

十穴歌

大椎曲池与合谷,热则疾之有担当。

足之三里阴陵泉,燥湿健脾功效彰。

更有丰隆三阴交,水肿痰湿可抵挡。

中脘天枢共脾俞,除呕止泻用之长。

腧穴知识来源于我们祖先长期的医疗实践。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陆续发现人体上有不少反映病痛和治疗病痛的特殊部位,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形成了“腧穴”的概念。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疏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映病痛;从外通向内,通过刺激,防治疾病。在此笔者自编“十穴歌”,介绍常用十穴位的功效及应用。

定位功效

大椎:属督脉。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低头时,后颈部有一隆起处,顺着隆起处往下至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大椎为退热要穴,主治热病,有通督镇静,通阳调气,解表退热之功效。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简便定位法为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肘横纹外侧端尽头处。有清热解毒,和营退热,降逆活络之功。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定位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活血通络,镇静之功。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简便取穴法为用自己的二三四五指并排,然后食指在近拇指的一侧缘靠近膝盖的外膝眼,小指的外侧缘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是穴。主治诸般虚劳,有强壮胃气之功。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该穴为人体重要的排湿穴位,有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之功。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可用治消化系统疾病及水肿等症。有健脾益肾养肝,养阴生津的作用。注意孕妇禁针此穴。

丰隆: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此穴凡痰湿上扰之头痛、眩晕均可治疗,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之功。

中脘:属任脉。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主治各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天枢为大肠募穴。主治各种常见的胃肠病症,也可治疗痛经等妇科病,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之功。《千金方》记载,孕妇不可灸。

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背俞穴。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简便取穴时,可取正坐位或者俯卧位,先找到肩胛下角,肩胛下角平对第7胸椎,从第7胸椎垂直向下数4个棘突即为第11胸椎棘突,其下凹陷处水平旁开1.5寸,就是脾俞穴。本穴可治夏季呕吐腹泻,有健脾利湿,行气除胀的功效。

常见应用

风热感冒: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浅刺用泻法。热甚可于大椎刺络放血。

高热: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可刺络放血。

呕吐之食积内停:多食即吐,呕吐酸腐,腹部胀满,嗳气厌食。内有实热则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多伴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痰饮盛加丰隆。或可灸中脘、足三里、丰隆。

湿热泻泄:泄泻偏于湿热者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毫针刺用泄法。或可灸中脘、足三里。

眩晕:眩晕多为痰湿中阻,可见头晕目眩、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为头晕,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

处方:中脘、丰隆、曲池、大椎、足三里。毫针用泻法。亦可点按,每穴各3分钟。

痰湿头痛:头痛昏蒙,伴有重胀感,胸闷脘痞,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处方:中脘、合谷、曲池。毫针刺用泻法。亦可点按穴位,每穴各3分钟。

风热瘾疹:瘾疹之风热型,症见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苔薄黄、脉浮数。由于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所致。

处方: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大椎。毫针刺用泻法。亦可于大椎、血海刺络放血。

疖肿:热毒蕴结之疖肿,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处方:疖肿周边围刺,配以合谷、曲池、足三里。配穴毫针刺用泻法。

温病:温病是起病即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发病急骤,症见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毫针刺用泻法。亦可点按穴位,每穴各3分钟。亦可于大椎刺络放血。

小儿夏季热:夏季热是婴幼儿的一种特有疾病。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

处方:足三里、中脘、大椎、合谷,视病情行补泻手法。亦可行推拿手法:推三关、退六腑各200次,分阴阳、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各3分钟。1日1次,7日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