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我的笔记本很少用完。

要么满怀热情,学几天就学不下去了,于是笔记本上再没有新的记录;要么学着学着,感觉以前记录的方式不对,想撕掉重新记。后者的情况更为常见。

可恶,到底该怎么记笔记呢?笔记有这么重要吗?笔记帮我掌握了多少知识点呢?

记笔记,到底在记什么?

笔记显然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掌握知识才是。

避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你一定听说过这句广告词:

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但是,我并不提倡大家去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所有人都知道不能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但是——

当我们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我们的本子上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吗?

当我们把知识从本子上搬到脑子里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吗?

费了老鼻子的劲儿把砖给搬了回来,却不用它盖楼,只是堆在一个角落。时间一长,那些砖块,迟早落满灰尘,不仅无用,且显得无序。

“搬砖”一来不改变知识的成分,二来竟对我们掌握这些知识毫无帮助。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砖”出了问题:知识本身晦涩难懂,偏重记忆,难以掌握

——“搬”出了问题:本应该深层次理解的知识,用来死记硬背

——“你”出了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掌握程度无法判断

不禁令人汗颜:我到底学了什么?

是这些名词吗?

是这些公式吗?

是这些案例吗?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达到什么程度才叫我[掌握]了这些知识?

答对问题,做对题目?还是真正的应用?

如果都答不上来,也许是时候该反思一下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了。

不论我们去学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真正掌握这个知识、这个技能。

那么什么叫真正「掌握」了呢?

我很乐意向你介绍布鲁姆分类法——一个教师常用的备课工具。

教学相长也。

布鲁姆分类法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拆解整个学习过程。

站在老师的视角,你就会更加明白老师想要教给你的是什么,从而确定自己要学什么。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吗?

而这份布鲁姆分类法的改良版可以分成两个维度来理解:

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

为了让你看得不那么费劲,来人,上图!

这下好理解了吧?

我们从横轴开始说。知识维度方面,我们用布鲁姆分类法将其分成四类知识。

事实类知识:主要是符号、术语和基本事实。比如“《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一个事实类知识。

很显然,这类知识主要靠记忆,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可以让你减少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减少死记硬背。

概念类知识:相比于事实类知识,概念类知识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原理、理论、模型都属于概念类知识。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概念类知识,仅仅知道有进化论是不够的的,要真正理解进化论的内容。

这时候,简单的记忆已经不能让我们掌握这类知识了,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个角度去拆解这些概念,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程序类知识:乍一听起来是不是和编程代码有关?但实际上,程序类知识包括了技能、方法论、以及判定方法使用的准则。比如游泳这项技能、西红柿炒鸡蛋的制作方法。

这类知识重于实践和应用,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也别想着光看书就能做出好吃的西红柿炒鸡蛋!

元认知知识:名字听起来最奇怪的知识。如果说程序类知识是战术层面,那么元认知知识就是战略层面的。Think about thinking, think about yourself. 对自我的认知、对任务和环境的理解力,这些都是元认知知识所包含的。

这类知识,也是我们个体最深层次的能力,重在反思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优秀的人总是优秀的!说的就是元认知知识。

接下来我们说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就比较多了,有六个层次: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判断,创新

老规矩,上图!

如果你觉得太抽象,那么我们就来到一个具体的场景看一看。

比如:考试。相信你一定能想起自己曾经考试的场景。

而且,我相信你在考试中一定接触过这些题型。

“请举例说明xx原理”

“请用xx理论说明上述现象”

“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解决这道题目”

认知层次越高,对应的题目也越难。

所以,一张选择填空+简答题目为主的卷子,并不算很难。因为它对知识的认知要求只达到前两个维度:记忆和理解。

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多么粗浅呐!

对很多考试来说,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前三个维度的知识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考点。

太多太多的知识,停留在了记忆这一层;也有太多太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连在记忆这一层停留也做不到。

更何况达到创造创新的境界呢?

解决完“我们到底在学什么”的问题,再制定一个学习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就是——

1. 判断要学什么知识(事实类、概念类、程序类、元认知)

想清楚:我为了什么在学习?我学到的是什么?

我的老师在上到“微积分”这门课时曾经讲过牛顿与莱布尼茨微积分之争的故事,引人入胜。

但是,我们要清楚,老师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微积分的发展与由来,为了更好地引入微积分、让我们掌握这个知识,而不是让我们八卦地关注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爱恨情仇~

2. 判断要学到哪种程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简单来说,就是对照布鲁姆分类法,判断自己要学的内容要达到何种认知。

比如高考,高考的确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但是它依然有大量的基础题,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如果达到了第二个层次——理解,大部分选择和填空都能拿下;再深入到“应用”的认知层次,大题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你明白该怎么学了吗?巩固基础还是死磕难题?

当然,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套路,也希望诸君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出选择。

来看看这几个目标,是好的学习目标吗?

1. 我要听完这门课

2. 我要学会布鲁姆分类法

3. 我要用布鲁姆分类法分析我目前的学习目标,并画出一张学科知识体系图。

首先,听完这门课的确是个可量化的目标,这也是大多数学校考核的标准。

疫情的这一年,太多学生体验了线上授课。学习数据由后台掌握,分分钟都会被记录,而这些包括你学习了多久、完成了多少习题、正确率如何的数据,终将成为你分数的一部分。

但是,这个目标的缺点就在于“听完”不等于“掌握”。

我花两倍速看完一遍课程,和我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还练习课后题,效果会一样吗?

没有效果的目标不是好目标。

那第二个总是了吧?直接说我要学会,这可不就是我们的目标嘛。

且慢,什么叫“学会”呢?

既然你刚刚学完了布鲁姆分类法,我就用它来解释吧:请问,所谓“学会”是达到了哪个层次呢?是理解了叫学会,还是能够应用叫学会呀,还是考试能够答对?

“学会”太泛泛而谈了,无法为我们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导。

第三个,其实是一个还不错的学习目标了,后面的“画出”也指明了行动目标。

不是说每个知识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要达到“创造”这个层次,比如我只想通过这次考试而已,就只要设定到“理解”的目标,就可以拿下基础的概念题;要想面对难题,可能得上升到“应用”和“分析”的层次了。

清晰的目标让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而明确的需求决定了我们的行动。

今天的布鲁姆分类法,是程序类的知识,也对元认知知识的提高大有裨益。

它是一个技能、工具,也是一种思维上的突破。

你会发现,哇哦,原来还可以这么定义知识,原来还可以这么学!

与诸君分享知识的过程,也是输出知识、考验理解的过程。

望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