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透过灰皮看玉质——商代和田黄玉圆雕象尊

和氏璧,是个2000多年前耳熟能详的悲壮故事,由于玉石的原石有皮壳覆盖,无法直观里面的玉质,楚国人卞和虽然有实践经验认识这是美玉,而楚厉王和楚武王两代粗鲁的大王都被“砖家”忽悠误导,不但与美玉失之交臂还残害了献宝人卞和。一直到了楚文王登基后,楚文王让人打开了玉石,稀世宝玉才得以见天日,琢刻成玉璧后楚文王以卞和之名命其为“和氏璧”,成为了楚国的传世国宝。

其实,在古玩里,现代版的“和氏璧”故事比比皆是——不但被“砖家们”忽悠出的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藏家自己“看走眼”或“捡漏”的事也无处不在。请看下图,持有人以为是件不知名石头粗糙加工的物件而不以为然,经仔细观察分析后才知道这是一件珍贵的商代和田黄玉象尊

那么,这件象尊到底该如何断代以及是什么材质呢?

首先,看器形,这是青铜器时代的象尊。所谓“尊”,是商周时期用于祭祀盛酒的青铜器,因为祭祀必用“牺牲”,所以就有了各种吉祥动物造形的盛酒祭祀器,“象尊”就是吉祥祭器之一。

,在现代除了云南尚少有栖息,中原大地是没有象的。但在商周时期中原大地确曾还栖息过大象,夏商时期还用大象耕作和作战,是有史可查的。大象曾经是夏商周时期人类的重要财富,并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商代青铜器象尊件件都是重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进入西周后,因为人为自然植被的破坏,大象在中原大地迅速地消失了,因此商代象尊就成为了中原大地曾经栖息过大象的仅存的历史资料了。

那么,这件象尊是什么时代的呢?下面是清扫略盘过的图片,请看细节。

商代晚期圆雕象尊

高180×直径210×75mm  重3Kg

造形特征上看,与商代青铜器象尊基本一致,请参考下图。

商代象尊的艺术造形以青铜器为主,鲜见玉器的。根本原因是商代玉器本来就少有圆雕,即便有圆雕玉器体积也都较小,本文探讨的这件商代晚期圆雕象尊体形较大,实属罕见。资料检索到的商代圆雕玉象也都是手把件大小而已,如下图。

妇好墓出土的圆雕象尊(网上资料)

商代圆雕子母象尊(网上资料)

那么这件象尊到底是什么玉质呢?经测量,密度为2.95,就已知的古玉密度而言应该是和田玉。但因为表面被皮壳覆盖,并且因为是实心的,无法判断玉的本色,只能从尊盖边缘有限的较薄部位透光观察,可以看得出是和田黄玉,温润美丽的黄玉本色一览无余。

透光照片

放大250X透光微观照片

再从掏膛工艺上看,膛的空腔仅有深57mm×宽40mm长60mm左右的小小空间,仅仅是个象征性的盛酒容器,因此基本上是个实心的圆雕件。用于加工工具的局限越早期玉器实心的越多,到了战汉时期,掏膛体积就大得很多了,到了清代造办处时期,往往掏膛的程度令人感到实在过分了,追求壁薄如纸的效果了。

纹饰特征上看,主体纹饰为左右两侧各一条抽象艺术变形了的大象,辅助纹饰是将大象拆解了的“零部件”,如耳朵、眼睛、头角等。

主纹饰大象

大象构图的分解,耳朵、眼睛、头角等“零部件”。

尊盖的钮是一条壮实的象牙造形,商周时代各种各样的象尊一般都用幼象造形做钮,象牙造形的钮仅见此一例。

象鼻子上饰以商周时期常见的双重环纹,请参考下图商代玉鸮的颈部双重环纹比较。

从刀工特征上看,仅有直线刀痕和斜线(一面坡)刀痕两种,是商代玉器琢刻的典型特征。到了西周,刀法大有改进,精美多了。下面参考一些商代玉器的直线刀痕和一面坡刀痕的特征。

刀痕,很浅,并且是最简单的直线痕和一面坡痕。放大250倍或500倍观察刀痕,感觉不是砣子工,说明了琢刻工具是很简单的。参考图片如下:

如果是砣子工,应该可以看出1-2mm宽的砣子因为高速旋转形成的清晰痕迹。然而,这里看到的痕迹是散乱的,估计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使用最多的手动工具“石核”加上解玉砂用手工反复刻画摩擦加工的。下图是商代用来琢刻的工具——“石核”。

据一位学者说,新石器时代琢磨石器玉器也用打磨加工的玉髓或者贝蚌的壳作为工具。此器的加工痕迹是用什么工具加工的,诚望有识之士留言指教。

琢刻阴线内布满白色物,放大250~500倍观察就知道是白色氧化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古蜀玉器或石雕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请见下图。

放大200倍的氧化结晶物

放大500倍的氧化结晶物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