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本学生能通过考研考上985,却不能在高考时考上985呢?

两个考试看似极其的相似,都是选拔性的考试,但是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考试科目、命题方式以及选拔人才的标准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高考没有改革之前,在考试科目方面,考生可供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除了选择文科之外都只能够选择离开,并且所有的考试科目是绑定在一起的,如果你选择了文科,那么你必须要学习政史地。虽然现在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平民化,在大部分省份想要考上一所大学,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想要考上一所比较好的大学,依旧十分困难。

以河南省为例,2018年河南省985院校的录取率是在1.6%左右,河南省每年的高考人数基本维持在80万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有较大的可能考上985院校,你的高考成绩排位最低应该在前2万名左右。可能有的考生和家长对于前2万名没有什么概念,那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所有的985院校里面,农林类985院校录取分数线一般是比较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年在河南省理科的投档分数线收费比较高的专业是573分,普通的专业是580分。

高考的总成绩是750分,要考到580分,也就是说你的平均得分率应该是维持在78%左右,如果你想报一个好的专业,你的平均得分率应该维持在80%以上。如果平均的大部分率维持在80%以上,那就意味着你每一个科目基本都要达到优秀以上的水平,总分是150分的科目要考到120分,总分是300分的科目,要考到240分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某个科目稍微薄弱一点,那么考上985的概率就非常低,如果你存在着严重“瘸腿”的科目,要考上985院校基本没戏。在大部分学校里面,文科生的数学和地理普遍比较差一些,而在理科生当中,语文和英语普遍比较差。考研和考大学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考生是先选择院校和专业,然后再参加考试。你在报考的时候,看似是选择了某个学校,而真正影响你录取的是你选择的专业或者导师。

浙江大学也好,南京大学也好,你在考研的整个过程中和这个学校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和你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学校下面的学院。不论是初试的考试范围、题目命制,还是复试流程安排、综合成绩计算办法、录取标准的确定,都是由学校下面的二级学院说了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录取人数、考试科目、考试范围以及往年的试题难度,复试流程等,并结合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所要报考的院校和专业。

考生选择的范围多了,那么失败的概率就降低了。如果具体到每个专业去看考研的情况就会发觉在同一所985院校里面不同的专业方向,最终录取的考生中,本科毕业于211、985、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的考生比例是不一样的。像金融、新闻这样的热门专业,被录取的考生中,三本院校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原因分析:

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的,有的三本学生通过努力考上了985的研究生,同样,也有985的本科生却没有考上985的研究生。没有带伞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奔跑。三本学生因为起步较低,他们在考研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准备的时间更长,付出的努力会更多。所以,重新站在“考研”这个起跑线时,三本的砥砺前行会帮助更拼命地冲刺重点院校,最终能够考取理想的研究生学校和专业。这之中,三本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辛劳与努力。

高考是按省份指标招生的,但考研却是全国统考,对于考生大省的学子来说更有优势。在高考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中,很多省外的学校面向全国各个城市进行招生时采用的是指标到省的方法,这种招生方法对于一些考生大省,比如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相对没那么公平,会使得考生大省的优质考生只能进入二本甚至三本院校。而考研,却是各个大学面向全国学子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来自哪个城市,你们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不存在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这无疑为一些知识基础扎实的二本、三本学子提供了平等的选拔机会,在这次机会中让他们脱颖而出。三本学生与985的学生,知识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三本学生和985学生,单单在知识层面上讲,差异性并没有那么大。同一个班级的高中生,在高考这次考试中,有些学生考试成绩较好,进入一本。

有些学生成绩较差,进入三本,这是他们进入大学之间的成绩差距。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有些学生在重点大学里经常缺课、打游戏等荒废时间,而那些三本的学生在四年中泡图书馆、认真学习,是足够在这段时间内赶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的。人生,是一次马拉松,而不是间断性短跑。有些人在高考这一段取得了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在下一段行程中也会赢。同样的道理,在考研阶段即使考上了985,工作阶段不努力依然会落后于别人。

这才是三本学生为什么考上985研究生最根本的原因。三本学生在考研的时候能够考上985院校,高考的时候就考不上985院校,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高中阶段严重偏科,某个科目特别差,甚至连及格都比较困难,在考研的时候成功地避开了那些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从三本院校成功考上985院校的考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学习方法不当,每科的成绩都非常一般,在高中阶段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进入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第三,高中三年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的,经过了高考的打击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发愤图强,成功逆袭。(这里学生的比例非常低,一般是自控能力非常强或者头脑异常的聪明的人)

总结语:

人的学历教育包含了几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几个学历阶段,小学到高中可以成为通识教育时期。高考考核课程为6门。三门核心课:语文数学外语,以前分文理,三门核心课程之外文科包含历史,地理和政治;理科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现在实施3+3,语数外三门课程之外,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任意组合三门课程。

到了研究生阶段,考核科目逐渐减少。以人文社科的很多学科为例,考研主要包括:2门专业课程+2门公共课(英语和政治)。英语和政治国家统一划线,每年的国家线大概60分左右。从这种考核方式,可以看出,高中到大学,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重心到考核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中阶段对一个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要全科发展,主要科目“齐头并进”。一旦出现严重偏科,你的成绩和排名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各位可以观察一下,初中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的孩子往往都是全科均衡发展的孩子。而到了大学,硕士,博士阶段,我们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开始从全面发展转向专业领域,择其一点,重点突破,有一个图可以说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点。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的这种学习和考核方式意味着很多学生可以有效避开自己的薄弱点,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集中精力转向突破。

比如很多数理化不好的孩子就可以完全避开这些科目,同样,数理化突出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有效避开文科的考核。考核重心和考核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又一次重新洗牌。另外,以大学文科的很多专业为例,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比较少,且考核的思路和重点也不同,这意味着,即便你高中阶段基础较差,只要足够努力,对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就不会构成任何障碍。

仅以我们学院为例,有6个专业,3个艺术类专业3个非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进入门槛很低,学生高考分大多都在400多分,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高考分则多在550左右,高考将近200分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否很明显地延伸到了大学环节?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的观察,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生长起来的两类学生,他们的差别与其说主要来自知识积累的差异,不如说主要源自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更准确些。

对于某些高考成绩差了的学生,有时候最需要改变的仅仅是学习态度。只要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确立目标,一心向学,大学阶段的逆势翻盘就是完全可能的事。另外,高考是很多人必经的一条路,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非如此,虽然现在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但比起高考,竞争压力还是要小很多。由于竞争压力的减小,相应的,985高校学历的含金量也会减小。比如,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含金量可能就比不上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历的含金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