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家如何讲究“布白”?——田蕴章《每日一字》
本来是用墨在写,是布置的黑,他偏偏反过来说,布白,就是你留多少白,在哪里留多少,留成个什么形体,他研究这个问题。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25集:“普及书法教育”与“如”字。
▼
下面再看一看“如”字行书的写法。
行书的写法基本有两种,一种就是类似这样,这就无所谓,这长出来、短一点都无所谓,就是这样一写。这本来是,只要学好楷书,这个行书就不难写。
但问题是,经常有些人,就把,特别是前辈书家们,就把这个楷书的写法呢,放弃了,都用草书的方法写左边的女字旁,就是这样,是这样写的。实际上这样写的话,已经是草书的写法了。但是呢,草书和行书呢,经常有混用的时候。因此呢,这样写的话,说是草书范围,行书也可以使用。
再注意看,这笔下来,这一笔挑上来,从这,这是一种写法。这笔下来从这过来,单起一笔,这又是一种写法。但是无论哪一种写法,大家注意看,中间这个白小到可以没有,大家注意我强调的这句话,在行书当中、草书当中,特别是草书,它这个中间这个空白,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小到没有,不算错误。但是,稍稍留一点空白,更讲究一点。但是没有,不能算错。
我们看颜真卿在写这个女字旁的时候,时常就直接堵死,在二王体系当中,也见到这种写法,就是这笔下来,这笔上来,直接就堵死,这成了一个死角,所谓死角就是,它中间没有空白,再看一遍。
就这样写,比如写一个“娘”字,就这样写。所以呢这个地方呢,就是堵死都不算错误,那么就告诉大家,千万白留的不要大,一旦写成这样的就是败了,这就坏了,留这么大白,这个字就不行了。
所以为什么在书法当中经常讲究“布白”,这话说的特别高明,这是书法用语,今人说不出这种话来。今人总是说什么创作、什么线条,什么我在哪构思、我在哪布局,说这些个似是而非的话,而古人讲的那个话,却是你越想,里边越深奥。
他讲“布白”,本来是用墨在写,是布置的黑,因为你在拿墨写,往白纸上写,是布置的那个黑,不,他偏偏反过来说,布白,就是你留多少白,在哪里留多少,留成个什么形体,他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反过来,他来谈书法的这个效果意义,所以尤其显得高明。
所以我们在这说的就是这个,这个地方,在留白的时候,越少越好,甚至可以不留。然而不留也是在指如何的留白。
那么大家再看一看这个行书的“如”字的写法。
这是留的比较大的,这是没有留白。
再注意看第一笔在写的时候,可以是向内的,这属于向内的一笔,这笔向外,无论如何这笔是向外,它不能够写成这样的笔画。
注意看,头一笔可以这样,第二笔是这样。再看呢,还有一种写法呢,是直接向外写,这笔它没向内掖,向外边开拓,然后这一笔这样写。
我们说这样写的,就是这笔向外边这样撇过来写,向内擫,这种写法我们多见于贺知章,就是唐朝有一个大诗人,贺知章。他写的《孝经》当中经常在这个草书当中使用这种方法。
因此在写左边这个女字旁的时候,就是一定要注意这几笔,告诉大家,绝对是千万次的努力地去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如果你写的时候,一边想,这个白我可别留大了,你脑子稍稍一犹豫,即使你白没有留大,字形已经散乱了,气息已经断裂了。所以在写字的时候,是不能加以思索的。
因此孙过庭的伟大之处,他就讲到了书法的核心一句话,他说,在写字的时候,“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当然这个字现在应该念“熟”,但是我们也习惯地说“熟练”,也一个意思。就是“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就是越精越好,越熟越好。
有人讲,字应该在熟后生,熟后生,或者说是这个“书到生时是熟时”。别看怎么讲,关键在于熟练,你的笔墨到了极端熟练的时候,任何效果都能出现。如果你心不精,手不熟,你讲其他的技法都是空谈。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示范“如”字草书技法 】
【歡迎轉載,請注明出处】
临习参考
晋王羲之行书《啖豆帖》之“如”字
晋王献之行书《夏节帖》之“如”字
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之“如”字
唐陆柬之行书《文赋》之“如”字
宋苏轼行书《赤壁赋》之“如”字
宋米芾行书《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之“如”字
元赵孟頫行书《前赤壁赋》之“如”字
元赵孟頫行书《后赤壁赋》之“如”字
讲座视频
文字编辑/彭澎
动图制作/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