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15【2016-12-17】
#每日学论语#7.15【2016-12-17】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品格高尚的人。”子贡又问:“您觉得他们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而后又获得了 仁德,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然后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去帮助卫国国君的。”
【微言微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公子。兄友弟恭,其乐融融。
后来,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兄弟发生了冲突。
老爸说:“咱家的爵位继承人,确定给叔齐吧!”然后就翘了辫子,驾鹤西游了。
父亲活着,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弟兄两个不会违背父命。叔齐不能违背父命,勉为其难。父亲死了,他就赶紧找哥哥:“哥哥啊,长幼有序,这王位啊,还要按习惯你来继承。”
伯夷怎么会违背父亲遗愿呢?弟弟聪明,能干,是最好的王位继承人,又是父亲亲自确定的。
他坚决拒绝,干脆悄悄溜走,到西岐隐居起来。
弟弟叔齐也是一根筋。你走我也走,怎么着也不能让人家说我贪恋王位,逼走哥哥吧。
就这样,伯夷叔齐相继躲到西岐隐居起来,王位爱谁谁。
后来,武王伐纣,老哥俩拼命劝阻:“以下犯上,这是不忠啊!姬发,你怎么可以这样不仁不义呢?”
武王让人拉开老哥俩,说:“纣王无道,生灵涂炭,我要救民于水火,怎么不可以?”
伯夷、叔齐好伤心!
说什么救民于水火,打仗不死人啊?死的都是谁啊?说到底,还不是为了那个位置吗?我们为了不贪恋位置,宁可挂冠而去,怎么就不能影响一下你们年轻人呢?
牧野之战,武王大胜。纣王自焚,商汤灭亡。
伯夷、叔齐愤怒而绝望,躲在深山采薇度日,不食周粟,宁可饿死。
对于伯夷、叔齐,孔子评价很高。我不以为然。
置国家臣民不顾,躲起来做隐士,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孤竹国会不会因为没有贤人领导而衰弱,孤竹国的百姓会不会忍饥挨饿,被人欺负?
每一个人都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有家庭,还有工作,还有使命。面对王位继承,面对荣华富贵,兄弟义字当先,互相谦让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都走了,谁来担当。
对于孤竹国的后来,我所知不多,不能妄议。但肯定后来是不存在了,不像大周王朝绵延昌盛,竟然达800年之久。
孔子称赞伯夷、叔齐错了吗?
比起那些为了权力富贵,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伯夷、叔齐理当被肯定,最起码没有为一己之私,把国家拖入战争。
卫灵公死后,卫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爷爷去世,孙子继位,儿子要回来抢王位,父子反目成仇,不共戴天。卫国之乱,谁是受害者?——百姓。
春秋无义战。晋文公重耳的父子兄弟之争,齐桓公和弟弟公子纠的争斗,齐桓公死后儿子们的争斗,吴王阖闾和吴王寮僚的争斗……
你骂我,我骂你,等于我口骂自己;你打我,我打你,等于我手打自己;你杀我,我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休?
孔夫子不让弟子帮孙子,是觉得孙子应该把老爹请回来,哪有小辈跟长辈争权位的!和伯夷叔齐比,卫国君王就是混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但是,饿死的伯夷、叔齐后悔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不该后悔。
从兄弟情谊讲,伯夷、叔齐是没有问题的,是兄弟相处的楷模。不知道他们饿死之后,见到父亲,该如何面对。没有兄弟相残,没有引起孤竹国内乱,这或许可以给父亲安慰吧。
伯夷、叔齐自己的选择,虽然不是最智慧的,但也算是仁义楷模。理当不后悔。
如同我们选择做教师,看同学朋友下海经商发了大财,吃香的,喝辣的,没事赌气旅游烧钱去,我们后悔吗?
不后悔。
一是后悔也无用,所以不折腾自己;
二是求仁得仁,喜欢就是享受,他去吃大餐和你陪着学生吃份饭,幸福感是一样一样的。或许你更幸福,孩子们小猪一样吃得那么香甜,比酒桌上斗心眼要好玩许多。
一句话,心安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