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为政第二】2.4【初中】“十五志于学”背后的故事
子曰:“吾十有(yòu)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zhī)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① 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十有(yòu)五:十五岁。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到别人言语,就可以分辨真假;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不被规矩束缚,而又不破坏规矩。
大家好!欢迎来到“猴哥侃大山”,今天,我们继续侃论语,第二章【为政第二】第4小节。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十五志于学”背后的故事关于孔子的一生,孔子自己是这样总结的: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zhī)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自己这一辈子,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感悟,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收获。十有五,就是十五岁。正常情况下,就是我们的学生上初三或者高一的年龄。”志于学“,意思就是立志求学。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正在发奋学习。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成家立业,小有成就了。儿子孔鲤十岁了,自己的学校风生水起,齐景公和宴婴来鲁国访问,都专门拜访孔子,请教治国方针。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是饱学之士,无论是谁遇到难题,都是首选来请教孔子,而他自己也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思想已经成体系,达到了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五十岁的时候,孔子通过研究《易经》,实现了生命的得道和开悟。六十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耳顺的境界,谎话瞒不过他,坏话伤不了他。到了七十的时候,孔子达到了从心所欲不踰矩的最高修为境界。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实际做的,每一件事,不用刻意勉强,都符合礼仪规矩。为什么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呢?难道孔子小时候就没有好好学习吗?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要说讲忠信,十里八乡,这样的人很多,随便就可以找出来一个。但是,像我这样,热爱学习,对学习达到痴迷状态的,可并不多。
孔丘是不是从小就这样热爱学习的呢?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资料显示,孔丘小时候是个典型的好学生,真正的“学霸”一枚。说孔丘是“学霸”,一方面是因为他脑瓜子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一听就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学习自觉,积极主动,几乎不用大人多操心。学习自觉,积极主动,是不是就是“志于学”呢?我们听了下面的故事,可能就明白了。孔丘的父亲叔梁纥(shú liáng hé)是个孔武有力的将军,比孔丘母亲颜徵在整整大了46岁。叔梁纥家里有一个正妻,还有一个妾。正妻生了九个闺女,妾生了一个残疾儿子,叫孟皮。叔梁纥为了生一个健康的儿子继承家业,就又娶了孔子的妈妈。孔丘三岁的时候,他老爸叔梁纥抛下孔丘母子,撒手而去。没有了老爸的庇佑,孔丘和妈妈在孔家马上就成了孔家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孔家人不想让这孤儿寡母分财产啊。估计孔丘和妈妈没少被孔家人欺负,被逼无奈,颜徵在干脆带着小孔丘离开了孔府,回到了娘家。孔丘的外公是个读书人,孔丘妈妈也跟着父亲读过几天书。母亲很重视孔丘的教育,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教儿子识文断字,稍大一点,孔丘就跟着外公读书。
但不幸的是,那一年,一直对孔丘宠爱有加的外公去世了。没有了外公的庇佑,孔丘母子日子更加艰难,甚至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孔丘心疼妈妈,于是就瞒着妈妈偷偷去打短工挣外快,想帮妈妈一起撑起这个家。十里八村,谁家死了人,帮助人家料理死者后事。说白了,就是“吹响器”或者充个数“代孝子哭丧”。当孔子把打短工挣来的钱交给母亲的时候,颜徵在大发雷霆。她狠狠教训了孔子,然后嚎啕大哭——丘,你不好好读书,耽误了学业,将来如何继承父业,振兴家族?如果那样,娘的苦不就是白受了吗?还是努力学习,但是动力是不一样的。原来的时候,孔丘可能是为了妈妈,妈妈喜欢孔丘好好学习的样子,所以他就努力表现出爱学习的样子。但是,被妈妈教训之后,孔子的学习动机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许他未必真懂,但是“继承父业,振兴家族”这句话,已经刻在了孔丘心里,成为了孔丘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类似的故事,鲁迅小时候也发生过。鲁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有这么一段:父亲生病了,鲁迅天天既要上学,又要跑药店给父亲买药。小小年纪,很不容易,所以有时候难免迟到。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狠狠批评了他。他没有解释,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时时早,事事早,再也没有迟到过。
再后来,鲁迅饱受疾病折磨的父亲死了,少年丧父的鲁迅很受刺激,所以立志长大后要学医,要救治像父亲那样的被病痛折磨的人。努力学习分好几个境界:第一种境界,害怕挨揍,被逼着学;第二种境界,为了讨好某个人,为了表扬而学;第三种境界,为了个人前程,为了换取功名;第四种境界,为了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学习的动机决定学习的效果。被逼着学,往往会装着学,外力一旦消失,马上就不想学。浅层次的需求,产生浅层次的动力。鼠目寸光,为了眼前,动力也就只能持续在眼前;志存高远,心胸开阔,动力也就会恒久而强大。为老师学,为父母学,自己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种学习常包含在委屈里,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对学习深恶痛绝,从而逃之夭夭。为了考个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混碗饭吃,或者为了出人头地,升官发财,这种动机下的学习,往往是苦学、苦熬、苦撑着。一旦目标实现,往往也会逃离学习。还有一种学习动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是带着使命来求学的。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这种胸襟的人,这种气魄的人,这种志向的人,往往是名垂千古的人。孔子热爱学习,就是为了传承周礼,建立国泰民安,世界大同的王道乐土。王阳明热爱学习,是为了“读书做圣人”。周恩来热爱学习,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应该明白:所谓“志于学”,不是被动学,而是主动学,有目标,有追求,有兴趣,有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能成功誓不休。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