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4【2016-12-6】
#每日学论语#7.4【2016-12-6】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仪态是舒展、从容的,神色是温婉和悦的。
【微言微感】
如参天大树,主干挺拔,枝条舒展,顶天立地,怡然自得。这一切既是蓬勃向上的,又是自然平静的,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弟子们从夫子家里回来,看到了孔老师一改常态,一板正经的模样不见了,代之以平和亲切,舒展自由,很是感慨。
——夫子为什么闲居时候能如此超然呢?
我的理解是自信。自信自己有美好德行,不愧疚与人;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偷得浮生半日闲,何不纵情戏晚舟?
孔子的自信,是有底气。他做过仓库管理员,牧场管理员,官不大,事不少,但是,这些对孔子只是小菜一碟,举手之劳。孔子也做过高高在上的司空大人,司寇大人,主持代理过朝政,这些对他也是游刃有余,闲庭信步。对于能挑100斤重担的人,给他挑80斤,甚至50斤,那人家不是哼着小曲就搞定了吗?
对孔子来说,除非他不愿意做官,不想谋求那么多财富,否则,把身段压一下,把原则放一下,权力也好,富贵也罢,如探囊取物,都不算是事。
但孔子不屑于如此。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鲁国曾经很风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大事,都是他说了算。“堕三都”“夹谷大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孔子最风光的时候,诸侯都对鲁国充满敬畏。特别是和鲁国一直有过节的齐国,总担心孔子把鲁国变强大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齐景公用骏马和美女诱惑季桓子和鲁定公。以至于这对君臣掉入温柔之乡,多日不上朝,连祭祀都不参加,按照周礼给大夫分祭肉的事情也毫不上心。
孔子失望了,于是,带着子路、子贡、颜回一干人,挂冠而去,周游列国。
后来,在齐国,在卫国,孔子都有类似的遭遇——不愿意折节放弃原则,那就炒了老板鱿鱼。不是总是君王选不选夫子的问题,夫子也在选君王。不低脾气,志向不投,干脆躲起来。
《易经》说:“德不配位,必有祸患。”夫子能够“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那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还是配得这些享受的。他的贡献,他的德望,应该让他有专车,有管家,有舒适的官邸,有自信的生活。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果做了亏心事,还能安然吗?杀了人犯了法,或者贪赃枉法被人举报,或者犯事潜逃被人通缉,惶惶不可终日,哪里能够“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人民的名义》有一个赵德汉,小官巨贪,贪污好几个亿。但是,他害怕被发现啊,守着一屋子的钱,不敢花,不敢动,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孔子似乎从来不关系钱粮,就像毛泽东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一样。《大宅门》有一个白景琦,也是牛人一个。天不拍,地不怕,绰号“活阎王”。他能挣钱,一泡屎都敢去当铺当两千两银子。打架不要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
他在大牢里也能吃能睡,被日本人刀架脖子也敢说“姥姥”,硬气,大气,豪气。当然,这一切是因为有底气。他可以像孔子那样,“偷闲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是会生活的人,工作时候说工作,闲居时候说闲居,庄重的时候很严肃,私密场所很随和,时不时还开徒弟玩笑。
人有很多角色,夫妻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兄弟的角色,同伴的角色,战友的角色……到了什么场合,就要“和风同尘”,适应新环境新角色。在单位是领导,回到家还端着架子下不来,给老婆下指示,给子女作报告,谁受得了?
嬉笑怒骂,都是正常情绪。不正常的是,陷入一种情绪出不来,一直哭,一直笑,一直生气,转换不了频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精神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