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斯人已去
文/江一
斯人已去,风叹苍生;江水胆寒,雨遏舟行。
屈子,你以初心采集白芷,佩戴香草,却为万民而流泪,为民生而太息。
屈子,你以屈心讽谏灵修,力拒周容,却为时俗而忳郁,为追曲而侘傺。
屈子,你以直心追随鸷鸟,坚定方圆,却为抑志而攘诟,为死直而忍尤。
屈子,你以归心策马椒丘,修整初服,却为昭质而反顾,为信芳而复路。
屈子,你以死心求民所乐,好修为常,却为正道而未变,为浊世而体解,
江水胆寒,雨遏舟行;斯人已去,风叹苍生。
讲解屈原这样一位人物,如何做到情境勃然呢。这是我面对的一个难题,其实这个题目,早在2011年秋我就面对了。而那时的我就早已有了如此设计《离骚》的根底,只是那时的设计多少出自于一时的灵感,属于不自觉的,而今天的设计,多了更多的自觉和思考。如此而已。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我们对屈原的理解,却远远没有那么深刻,这是我首先考虑到的,具体到学生,更是如此。这无疑为讲解这篇长诗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另外,离骚的语言风格又不是学生所熟悉的,这一点是事实,骚体诗是很特殊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背诵。我这样思考着,但我还是要拼一把,我要把《离骚》这篇长诗讲解的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到屈原就在课堂上,和我们在一起。
所以我想到一个词语,那就是“混溶生命”。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屈原的生命混溶在一起,深切的体会屈原在彼时彼境的处境、心态、情感等,不把屈原作为一个远在古时的圣贤,而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那么,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入境。不过,教师入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入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解屈原,与屈原共情,那么这就需要我去查阅、研读屈原的资料,此外,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将屈原的心态和自己在失意的情绪进行对接,这样才能彻底的达到与屈原共情;第二个层次是演绎屈原,这一点要求就是极度熟练的背诵《离骚》,不仅把原文背诵下来,还要把课下注释背下来,然后还是做到古今汉语的同声翻译,而且这个翻译还要是经典的翻译,具有文采、具有思想、具有胆识。当我做完这些之后,我就可以去给学生讲了,讲解时也遇到过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木然,也就是自己没有把学生煽动,这个问题,原因肯定要归结到自己身上。自己没有做到和屈原合二为一,所以才无法撼动学生,无法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渲染出的情境之中。一句话,自己的情境设置的不够真切。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就掌握了调控学生情绪的方法,那就是真正的进入文本,不把自己当教师,而是把自己当做屈原,自己代替屈原借助《离骚》来诉说自己一生不尽的愁和怨。做到这样的共生共情之后,我才觉得课堂就像一个大气球,而自己把这个大气球给充满了空气,学生在我的气息当中,随着我的情绪波动而变换情感。不过,有时他们也爆发出笑声,而在笑声过后,则是我出乎意料的解释,随之则是沉静的思考。当我把“屈原五心”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们的时候,则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激动的表情,我觉得自己所肩负的屈原的使命完成了,不是喜悦,而是轻松。感觉自己的研究总算没有白费,学生理解了这堂课,理解了屈原,接受了这堂课,接受了屈原。
在这《离骚》短短三百多字的节选中,原先我是这样分成了五个层次:理想、遭遇、心志、归心、昭质。这时还不是屈原五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就把这五个层次概括为:初心、屈心、直心、归心、忠心。这样的设计更加整齐,用词也更加考究,所以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而这两个字“忠”和“怨”则是一直存在着的。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屈原一生,完全可以用这两个概括。
其实,创设情境的根源不是所谓的“五心”,而是我对文字的思考,我是利用文字和图画来创设情境的。在用“五心”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心志的同时,我还考虑了帮助学生去记忆诗文内容,这“五心”便是对诗文内容很好的分割方案。事实上,硬生生的分割方案对学生记忆的指导力并不是太强。我尝试用“五心”来作为一个叙事的线索,即指导学生把《离骚》这首抒情诗看做一个叙事,她用想象、意象和线索贯穿起来。这样指导之后,我让学生去寻找诗文中充当线索的句子,学生居然找的十分准确与完整。
所以,利用屈原五心,我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了屈原理想的高洁、屈原遭遇的不公、屈原心志的坚韧、屈原退隐的踟蹰、屈原忠心的永恒,还在于在呈现过程中给予孩子一些不可名状的启示,比如如何深刻的思考文本、如何艺术的呈现文本,等等。
这个设计的缺点我想还是有一点的,就是还是学生活动的空间还是太小,如何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如何让学生亲身体会屈原的遭遇,这是我今后的研究的方向,另外,在情境氛围的烘托上,我想我还要做一些工作。
2018年11月23日
附录: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