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斯人已去

/江一

斯人已去,风叹苍生;江水胆寒,雨遏舟行。

屈子,你以初心采集白芷,佩戴香草,却为万民而流泪,为民生而太息。

屈子,你以屈心讽谏灵修,力拒周容,却为时俗而忳郁,为追曲而侘傺

屈子,你以直心追随鸷鸟,坚定方圆,却为抑志而攘诟,为死直而忍尤

屈子,你以归心策马椒丘,修整初服,却为昭质而反顾,为信芳而复路。

屈子,你以死心求民所乐,好修为常,却为正道而未变,为浊世而体解,

江水胆寒,雨遏舟行;斯人已去,风叹苍生。

讲解屈原这样一位人物,如何做到情境勃然呢。这是我面对的一个难题,其实这个题目,早在2011年秋我就面对了。而那时的我就早已有了如此设计《离骚》的根底,只是那时的设计多少出自于一时的灵感,属于不自觉的,而今天的设计,多了更多的自觉和思考。如此而已。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我们对屈原的理解,却远远没有那么深刻,这是我首先考虑到的,具体到学生,更是如此。这无疑为讲解这篇长诗设置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另外,离骚的语言风格又不是学生所熟悉的,这一点是事实,骚体诗是很特殊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背诵。我这样思考着,但我还是要拼一把,我要把《离骚》这篇长诗讲解的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到屈原就在课堂上,和我们在一起。

所以我想到一个词语,那就是“混溶生命”。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屈原的生命混溶在一起,深切的体会屈原在彼时彼境的处境、心态、情感等,不把屈原作为一个远在古时的圣贤,而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那么,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入境。不过,教师入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入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解屈原,与屈原共情,那么这就需要我去查阅、研读屈原的资料,此外,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将屈原的心态和自己在失意的情绪进行对接,这样才能彻底的达到与屈原共情;第二个层次是演绎屈原,这一点要求就是极度熟练的背诵《离骚》,不仅把原文背诵下来,还要把课下注释背下来,然后还是做到古今汉语的同声翻译,而且这个翻译还要是经典的翻译,具有文采、具有思想、具有胆识。当我做完这些之后,我就可以去给学生讲了,讲解时也遇到过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木然,也就是自己没有把学生煽动,这个问题,原因肯定要归结到自己身上。自己没有做到和屈原合二为一,所以才无法撼动学生,无法吸引学生进入到教师渲染出的情境之中。一句话,自己的情境设置的不够真切。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就掌握了调控学生情绪的方法,那就是真正的进入文本,不把自己当教师,而是把自己当做屈原,自己代替屈原借助《离骚》来诉说自己一生不尽的愁和怨。做到这样的共生共情之后,我才觉得课堂就像一个大气球,而自己把这个大气球给充满了空气,学生在我的气息当中,随着我的情绪波动而变换情感。不过,有时他们也爆发出笑声,而在笑声过后,则是我出乎意料的解释,随之则是沉静的思考。当我把“屈原五心”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们的时候,则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激动的表情,我觉得自己所肩负的屈原的使命完成了,不是喜悦,而是轻松。感觉自己的研究总算没有白费,学生理解了这堂课,理解了屈原,接受了这堂课,接受了屈原。

在这《离骚》短短三百多字的节选中,原先我是这样分成了五个层次:理想、遭遇、心志、归心、昭质。这时还不是屈原五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就把这五个层次概括为:初心、屈心、直心、归心、忠心。这样的设计更加整齐,用词也更加考究,所以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而这两个字“忠”和“怨”则是一直存在着的。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屈原一生,完全可以用这两个概括。

其实,创设情境的根源不是所谓的“五心”,而是我对文字的思考,我是利用文字和图画来创设情境的。在用“五心”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心志的同时,我还考虑了帮助学生去记忆诗文内容,这“五心”便是对诗文内容很好的分割方案。事实上,硬生生的分割方案对学生记忆的指导力并不是太强。我尝试用“五心”来作为一个叙事的线索,即指导学生把《离骚》这首抒情诗看做一个叙事,她用想象、意象和线索贯穿起来。这样指导之后,我让学生去寻找诗文中充当线索的句子,学生居然找的十分准确与完整。

所以,利用屈原五心,我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了屈原理想的高洁、屈原遭遇的不公、屈原心志的坚韧、屈原退隐的踟蹰、屈原忠心的永恒,还在于在呈现过程中给予孩子一些不可名状的启示,比如如何深刻的思考文本、如何艺术的呈现文本,等等。

这个设计的缺点我想还是有一点的,就是还是学生活动的空间还是太小,如何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如何让学生亲身体会屈原的遭遇,这是我今后的研究的方向,另外,在情境氛围的烘托上,我想我还要做一些工作。

2018年11月23日

 附录: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

(0)

相关推荐

  • 端午节,我们一起读读屈原的诗句吧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于诗人的最高褒奖.关于屈原的诗,鲁迅先生作出的评价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

  • 斯人已去 缅怀铭记

    今天是5.22日,星期六,心情跟这天气一样:阴沉.一早上的天气都是随时要下雨的样子,让人感到沉闷压抑.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4小时不到,可谓连遇三震:昨天21时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 ...

  • 『尘世走笔』第68期:陈戈丨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斯人已去 音容犹在 ――悼恩师宋顺通 陈戈 2018年7月26日,听到您病逝的噩耗,我悲痛欲绝,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仿佛是在做梦.前几天还回乡专程拜望您,您怎么说走就走?生命如此脆弱,呜呼,我多么想 ...

  • 性灵之旅 | 追忆我的恩师刘楚汕先生:斯人已去 精神长存(文 /刘佳俊)

    性灵之旅 --刘楚汕先生书法集 刘楚汕(1963-2019) 揭阳市揭东区霖磐镇桂东村人,霖磐镇文彦中学教师,自署岭南榕水人家,爱好书画,书法艺术秉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 ...

  • 斯人已去,风流犹在---半墨斋联话

    半墨斋联话--网络联坛永远的记忆(2008-03-17 17:29:27) (撰文/三少) 在网络联坛认识半墨斋主,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当时我有一出幅"小堂人静好读书",半墨此时的网名是jmen,他 ...

  • 斯人已去余音存:张学津唱腔选集

    张学津唱腔选集 司鼓:金惠武 操琴:燕守平 月琴:尚长贵 A面:借东风 淮河营 清风亭 审头刺汤 春秋笔 B面:坐宫 清官册 赵氏孤儿 张学津(1941年-2012年),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国家一级演 ...

  • 斯人已去,榕荫培人

    汪榕培教授于2017年9月11日下午3点去世. 昨天下午,在一篇题为<汪榕培自述>的文章中得知汪先生辞世的消息,心中颇有些不平静,感叹英语界又一位大牛的离去.虽然从未有机会一睹汪先生的尊容 ...

  • 斯人已去‖艳英,一路走好 作者/王力光

    谨献给梦园医巫闾挚友--李艳英 梦圆医巫闾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艳英,一路走好   作者/王力光 惊悉文友艳英离世,万分悲伤,匆忙写这首小诗,怀念友人. 多想再看看你 ...

  • 斯人已去犹忆影,月季花开魂依旧——悼海发先生

    冬至清晨,打开手机,意外得知最高法新闻局副局长陈海发先生因病去逝的消息. 震惊之余,心痛不已.千里之外,无法送他最后一程,只能以文哀悼,遥寄哀思. 时光回溯到2008年,我还是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在办 ...

  • 斯人已去   徽章永存

    ​云庆公,于1928年出生在磜背村的农民家庭,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三.儿时兄弟多,父母靠着耕山作地维持生计,在山区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锤炼.顽强地成长.磜背山区这方水土养育了他,高耸入云的香炉嶂山脉赋予了他坚 ...

  • 武国屏 :斯人已去 风范长存——追忆郭铁民先生

    作者:武国屏 1974年孝义中学复校后,我与郭铁民先生在一个教研组共事,直到后来他被借调到县政协工作,前前后后一起相处十年之久.他谦逊朴实的工作作风,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的优良品质,爱生如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