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三十七辑)——野草和泪滴
榷文(第三十七辑)——野草和泪滴
晓莹这篇文章,其题材是很常规的,甚至说是很老套的,即便这样,我还是认为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原因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很吸引人,情感的丰富让人心动,描写的细腻让人折服,语言的有力让人钦佩。文中野草、老人和我,三个表现对象,两个形象特点,他们之间形成对比,对比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文章主旨对我们在生命生长方面的启示与感发,还可以给予我们在文章写作方法上的诸多助益。
野草和泪滴
文/王晓莹
瑟瑟秋风中,那一株野草虽然被风雨吹打,虽然瘦弱并已开始枯黄,但风雨过后,它依旧挺立。我的眼泪滴落在它身旁,它却教会我在生命的风雨中挺立。面对老人斑白的鬓发,我抹去泪滴,勇敢地笑了。
又是一个落叶纷纷的秋日,一场秋雨过后,树上的枯叶已是所剩无几。悲伤地走在马路边疏疏的林间,仰头望天、看树,我知道每一阵秋风吹过,都是对这些弱小生命的巨大打击。我心疼它们,因为我和它们是一样的。还因为,从心底说,我不服。
感受着这冷硬的风,眼看秋天即将远去,这世界仿佛没有了生机,也许就在明天,不,今晚那些树就会彻底掉没了头发。以后的好一段日子,空中再无纷飞的落叶,环卫工人的簸箕里没有红黄色疲倦的蝴蝶。
天,渐渐地更暗了,到了黄昏,而我仍在马路上游荡,不知该何去何从。心中揣着那个不安的消息,我便产生了一种对回家的恐惧。书包里那张未及格的试卷,似乎越来越重,它不停地煽动着我的坏情绪。我望着那棵棵光秃秃的树,心想我跟它们一样,只剩一个躯干,内心深处的灵魂早被这无情的试卷摧残没了。一次次的努力,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愤怒地将脚边的一颗石块踢出,它径直向一位老者滚去。
那位老人当然被吓了一跳,我内心的歉意和负罪感引导我走上前去,我向她道了歉。
“没事,孩子,不要紧。”看我如此的惊惶不安,她和蔼地对我说。
瞬间有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她拉着我到一棵树下同我谈心。那时,我感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与心灵的解脱。我将内心的苦楚和忧伤告诉了她,她却没有说话,只是面带微笑,整理好自己的清扫工具,放在三轮车上,拉起我起身看向树根。
“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她依旧和蔼地跟我说。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凝视了一会儿。说实话,起初我真的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一片灰色的土地和那紧紧扎根在地上的树的分支。但立即我捕捉到了那一抹淡淡的绿色,不过,她也已经显出衰败的情态了。尽管它并未那么鲜艳,但我依然发自内心的欣喜。
“冷风里,他没有退缩过呀。是啊,即使所有树叶都掉光了,他也未放弃过对生的渴望,即使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本心,那就是不放弃,不退缩。”她发现了我看到了那株野草,便缓缓开口说道。
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那令人尊重的野草,它就像一个心灵的火柴,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追求,那不及格的试卷也不再惹人烦了,背包也轻了许多。
风,还在呼啸着,野草,依旧顽强的生长着。看到它那弱小而又坚定的身躯,我好像看到了未来拼搏中的自我。一株生长在冷风中的野草都能生存下来,我又怎么能选择放弃呢?
我将泪滴献给那野草,因它告诉我铿锵生命,生生不息。
【江一点评】
晓莹这篇《野草与泪滴》讲述的故事并不是那么新鲜,甚至,我们可以怀疑、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真的很美。退一步说,真实的生活,一旦进入文字,尤其是进入文学性的文字,那么这这段真实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的,而绝不会一成不变的。从主旨与艺术上讲,这篇文章都是很值得品味、很值得学习的。一株野草带给了我生命的启示和生活的力量,这株野草并不是由作者发现的,而是由一位环卫工人——一位和蔼的老人发现的,自然而然,这就为文章增加了一种无形的魅力和魔力,这就让我们看到文章丰富的层次。再细读,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是将自己与野草的故事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老人、野草、我,三个对象中,我是最柔弱的一个,是变化最大的一个,老人和野草则表现出经历了风雨之后的淡定。他们之间,变与不变之间的对比,其实是文章之所以成为文章的核心。再者,文中的老人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不仅是形象的温暖、厚重,还在于其塑造这一形象的方法是很值得称道和学习的。文章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是最简洁的,但却是最恰当的,也是最重要的。对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的老人没有说话,或者用叙述的方式展现老人的话语。那么,其效果就远不如这样直接的语言描写好,因为这样的语言描写就像是一个画面,读其语言,仿佛是见其面,这就是叙述和描写的不同之处。因此,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一定要有对语言的直接描写。最后,文章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其力量突出表现在某一个具体的点,比如“面对老人斑白的鬓发,我抹去泪滴,勇敢地笑了。”这句话就很有张力,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再如“还因为,从心底说,我不服。”这句话简短,却很有力量,对表现人物倔强的性格很有帮助,同时也为下文作者情感的升华埋下伏笔。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