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写作还要继续|王小丹·早茶夜读828
828 | 读城记2020
读城写作还要继续
━━━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原本雄心勃勃的读城写作计划,变成了坐地神游的“读城”。不能随时出发去旅行,亲身体验成了一种奢望。第三次谋划的元旦哈尔滨冰城之旅,因为北京近期的疫情状况被迫再次取消。
非必要,不出京。
在不能想去就哪儿就去哪儿的时候,关于城市的“原始储备”就显得格外宝贵了。于是今年的读城写作成果里,有两篇是关于故乡的:一篇是自己的老家,一篇是老公的老家。借着工作出差的福利,去了两次深圳。只不过每次都有点太过匆匆,只感受到那里的一点皮毛,暂时还未动笔。
今年发表在头条号上两篇读城文章,时不时的会在后台收到读者留言,这些点滴留言,就像总会及时到来的甘霖,给了我很多启发和鼓励,也坚定了我继续写作读城的信心。有些读者只是单纯的点赞,外加一句“转发喽”;有些读者会跟我探讨他们对这些城市的感受,比如西安真的值得一去再去;有些读者会帮忙补充关于某座城市的人文气质,比如天津的幽默底子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想要专题写作读城,这一年,我参加了以“读城”为主题的书友会,买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书籍,关注了很多这个领域的自媒体公众号。对读城的收获,这三者也成递减趋势。
书友会的阅读书单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读城还可以这样读。起初我对读城的理解仅限于城市的简历:它的源起,它的现在,它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牛的地方都是啥。基本属于浅表层次的行走文字。一本名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书,令人震撼。扉页里对作者简·雅各布斯的介绍有这样三行字:一个高中毕业后来到大城市的小镇女孩,一个从未接受过建筑学专业训练的记者、城市观察家,一个以常识重新定义城市生态的家庭主妇、社区活动家。最后一行的介绍尤其重要:以常识重新定义城市生态!在简·雅各布斯看来,工业化生态的城市设计,大而无当。城市规划者无暇顾及的街角、小店、熟人社区,是简·雅各布斯眼中最具城市灵魂的关键所在。也许家庭主妇真的是城市规划最有发言权的人,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视角观察不同的城市,结论十分有趣。在这个视角下,上海比北京好,苏州比上海好。
在读城这个领域里,简·雅各布斯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无论是怎样规模的城市,终归是要为人而存在的。
读书之余,少不了看自媒体类文章。只不过通过手机屏幕滑动的阅读,终究觉得收效甚微,甚至让人恼怒。这种阅读方式慢慢变成一种机械动作——只有手在滑动,眼睛和心灵已无法跟上手指的速度了。仿佛只要滑动至文章底部,全文便已阅读结束。滑到文末之后,手指有了一种极大的成就感,眼睛和脑子却在懵圈状态中。
有过这样两次极不友好的体验之后,先是恼怒自己好像一个傻瓜,徒劳的做着阅读的“形式主义”——这不是自欺欺人么?!后来又恍然大悟,甚至有几分窃喜:这不正是鼓励自己继续写作读城的最好启示么?!
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仍然喜欢在纸质书籍中,从字里行间中,去阅读城市。如此看来,读城的写作计划,就是有意义的。既然是有意义的事情,又在自己的兴趣计划之内,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完成啊~
宽屏阅读、自媒体公众号的呈现方式,对文章的撰写格局产生了类似“新八股”的影响。为了追求点击量、阅读量,很多文章会以极为轻松、好看的方式展现。比如,字间距很宽,每一句尽量很短,最好以不折行的方式短平快的呈现。“媒介即讯息”,媒介会对文本的生产产生强大的反推力,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载体不同而已。就像电报要求言简意赅,广播稿要避免同音异意,手机稿就得轻松幽默,让人一乐。
在此之外,必定还有传统书籍模式应该有的思考与沉淀,应该有的严肃与探讨。这类文章,不那么讨巧,更不会迎合,它们是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它们的作者,是好似简·雅各布斯一样的家庭主妇,希望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生活,增添一些人间的温度。
往期
TAN
回顾
大禹是羌族人?沙汀的墓搬到了北川?| 喜欢什么,就沉下去了解| 我们是一家,怎么成三家人了?| 自从开始读城,每次旅行都是久别重逢| 读城这一年的几个“最”| 我和这个世界,我和你| 没心没肺的隔膜| “植物人”“读城”手记| 千古明君养成指南| 复盘:我的夜读2020| 躺平时,要甩甩手| 藏在心底的厄里斯魔镜| 2020的作业拖到2021再补| 读城这一年| “读城”与读诚,“读法”与读法| 尝试,变或不变,都挺好| 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给稿费,开天窗还要罚款的组织| 积累了关于city的知识,能减少作为citizen的困惑吗?| 年画与地图| 读城,缘分未断| 当下的人,当下的生活绕不过去| 我与读邻的一场约会| 愁城坐困读书忘忧| 让我们继续幸存,一起读书| 茶画会:2020年度好书榜速写|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