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儿
年三十儿
作者:李广生
大年三十儿,这个词一定要读出儿化音,“十”字的读音微微上挑,年味儿就出来了,就多了几分喜庆和欢愉。其实,在我的老家,“大”字是不要的,干净而简练——年三十儿——有点海明威的风格。这似乎与家乡人的性格有关。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炮仗、穿新衣、吃团圆饭,小孩子得到压岁钱,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欢天喜地过大年。过大年,这里的“大”字不能少,“年”也不能读出儿化音,以示重视,颇具仪式感。
吃当然是主题。中国的每个节日,基本上都以吃为主题,大节大吃,小节小吃,每个节有每个节的吃食。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自古以来国人就是吃货,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哪去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节不吃,不过年过节的,一律粗茶淡饭,逢年过节,才改善一下。饱受食物匮乏之苦,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太深刻的记忆。有限的资源、大量的人口、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让我们把糊口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这份忧虑根植在基因中。按照基因学的理论,当下的胖子,大腹便便的人,他们的上代可能遭遇过饥荒,藏在基因中的对饥肠辘辘的恐惧,让他们吃嘛嘛香、不懂节制。
年货中肉是重中之重。小时候,为过年准备多少肉,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准备了30斤肉的人家,面对准备了20斤肉的人家,不由自主的就显出趾高气扬,就像开宝马的碰上开夏利的。以前,主要是猪肉,最近这些年,牛肉、羊肉、鸡鸭鱼肉等,也走进平常百姓家,但猪肉是不可缺的。蒸肉、炖肉、炒肉、都以猪肉为主。没有肉,特别是没有猪肉,年就不能称之年了。
置办年货,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专有名词——备年货。这一个“备”字,足见人们的重视。“年货备齐了吗?”“备齐了,还准备再买点青菜。”两个乡民在街边偶遇,如此简短的对话,倒像是在讨论一件国家大事,如同两个大国总统,在讨论战备物资。
团圆是过年的核心。团团圆圆过大年,团团圆圆才能欢天喜地。家庭观念像烙印一样难以磨灭,过年就意味着回家。家在哪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父母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的地方,就是那个总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那个小时候想逃离长大后想回归的叫故乡的地方。千万年的农耕文明让国人对故土有骨子里的依恋。年关到来,如一声令下,几亿人匆匆踏上回家之路。火车站、汽车站、机场,人头攒动,高速路车水马龙。挈妇将雏、拖家带口、大包小包,不远千里万里,不怕舟车劳顿,就为了回家吃顿团圆饭。这是其他民族无法理解的事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失去家乡,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人们的住所随时发生变化,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叶落归根。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个严峻的挑战,终将有几代人为之而焦虑。也许等我老了之后,回家就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因为家简化为一个冷冰冰的门牌号码。
守夜是年三十儿的高潮。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说一说这一年的酸甜苦辣,小孩子放放炮仗,街坊们串串门,晚辈给长辈拜拜年,说几句祝福的话,磕着瓜子,喝着茶,守候着时光流逝,等待着新旧交替。除夕之夜,是喧闹的,也是安静的——喧闹的是天空,安静的是内心;除夕之夜,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漫长的是等待,短暂的是团聚。
一年一度的春晚改变了国人的守夜方式,几亿人的目光聚焦在屏幕上,情绪被撩拨着,也被绑架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了,推心置腹的谈话少了,对明星的关注替代了对亲人的关心。春晚把人们聚在一起却在人与人之间设下一道无形的屏障,坐的很近,心却很远,气氛很热烈,感情却疏淡了。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竟败在了一台电视节目手下,不能不承认现代文明的强大。春晚还要办多久,还能延续下去吗,对此我并不乐观。更让我不乐观的是,年还能回来吗?
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大家都这么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实际上却是,我们的心越来越乱了。
今天是年三十儿,“教育人生”祝各位朋友新年大吉,万事如意!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