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我们无计可施了吗?

除了比我们无计可施了吗?

作者:李广生

不算是很久以前,“敬静净竞”这四个字经常性的同时出现在教室的四壁,或是在教室的正前方黑板的正上方排成一排,像是四只表情严肃的大眼睛,注视并警醒着生活在教室里的孩子们。时至今日,这四个字虽已被更为动人心魄的口号或更为美丽的装饰所替代,但它们对课堂的影响依然在,特别是这个“竞”字,更是深入到教育的骨髓之中,以至于有些教师不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就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知道如何引发学习;不排一排名次、分出优良中差,就不知道如何进行评价,也不知道如何鼓励表扬。

“比比谁做得好!”“比比谁算得快!”“比比谁读的声音大!”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几近泛滥。课堂变成了赛场,学习理所应当的成为竞争,战胜对手似乎比获得真知更有诱惑,表现自己似乎比深入思考更加重要。引发和维持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让自己更优秀而是比别人更优秀。演变为赤裸裸的竞争的学习、成为竞争对手的同学关系,因此而失去温度和情怀。考试之所以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分出高下、排出前后,名次比成绩重要已经成为教育的潜规则。家长在询问孩子成绩的时候总是要问一下名次,不管成绩高低只要排在前面就值得高兴。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学生——学得好意味着考得好,考得好意味着“干掉”更多的同伴。丛林法则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悄无声息的侵蚀着孩子的心灵。

在一所学校,我看到孩子们课桌的右上角帖着一个小纸片,上面是自己的学习目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考试名次的提升清清楚楚地注明,比如提升几名或是到达第几名,还有的孩子直截了当的写下同学的名字,如超过某某某!我问他某某某是谁,他指了指,正好那位同学回头,他不屑地笑了笑。每天,每节课,孩子用这样的目标激励自己,把身边的某位同学想象成必须打败的对手,这样的课堂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是每位教育者都深知并熟悉的,用“比”的方式、用竞争的手段固然可以引发学习动机,但过于依赖于它就会让“比”异化为“逼”。没有哪一个孩子甘愿落后,也就说没有谁甘心被比下去,所以他们要努力。但我们不能被孩子们积极的表现所蒙蔽,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他们此刻踊跃回答问题、专心认真听讲,目的在于“比”而不在于思考和学习本身。他们被“比”逼着做出积极地表现,久而久之便丧失了真实的思考和专注。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比比谁坐得端正、听得认真,小孩子们立刻挺着腰板、表情严肃,做出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子。时间不长,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就有孩子左顾右盼,他们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比别人表现的更好,或是有谁表现的比自己还好。为了把别人比下去,他们会坐的更直,表情更专注,但心思真的没有在学习内容上,至少不完全是。不要期望这样引发的学习动机会持续长久,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出来的专心要靠不断地“比”才能维持下去,所以教师就会频繁的发出“比一比”的指令,直到所有的孩子对“比”产生麻木。

班额大是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面对几十个孩子,通过“比” 的方式确实有助于迅速控制局面、维持秩序、组织教学,但不能过度依赖,一旦教师觉得除了“比” 再没有更好办法,或是习惯成自然的把“比” 挂在嘴边,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由“比”而到“逼”的过程我们把焦虑注入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课堂比表现,考试比成绩,走上社会后比工作、比收入、比职位、比房子、比车子,他们的一生将被“比”所绑架,从而与幸福无缘。正如俗语所言: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同时我们必须要承认,“比”是管理或是统治思维,中国古代所谓的驭人之术,严格的说,“比”不是教育思维,甚至不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

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经不住“比” 的扼杀。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丧失兴趣,或是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兴趣被摧毁而成为终生的遗憾,始作俑者通常是“比” 。只因为比不过身边的人,孩子不唱歌了、不跳舞了、不画画了、不学习语文或数学了,其实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和学习的。为了让孩子更加努力的学习,教师动用“比”这件法宝,于是,有的孩子确守受到激励,而有的孩子则受到打击和羞辱。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说用“比”引发的学习不能维持长久,那么靠“比”促进的学习则会产生与促进相反的力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请大家认真思考,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孩子们无动于衷;而教师这样说——大家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更新颖——孩子们立即情绪激动。看到这种情形,我有些担忧。没有“比”的刺激,他们即便在课堂也打不精神,离开课堂之后持续的乃至终身的学习又将如何实现?比来比去,把幸福比没了,也把通往幸福的道路阻断了。

“比”可以让课堂升温,这点毫无疑问,但是它点燃的是什么呢?——是进取心还是虚荣心,是成就自己还是战败别人,是积极地探索还是努力的表现,是急功近利还是深谋远虑,是浮躁还是沉静,是创新创造还是投机取巧,是和谐之光还是嫉妒之火……这些问题真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温度的课堂不是比出来的。

未来社会一定充满竞争,竞争也许会非常激烈,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未来社会更需要合作,需要更广泛的合作。“比”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合作将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与自己都无法达成和解。因此,在今天课堂上,我们要非常慎重的使用“比”的策略,除非你想的是治人或人治而不是教育。“比”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为制造矛盾,发动群众斗群众。

这个世界必须有“比”存在,也就是说“比”并非是万恶之源,人们需要用“比” 点燃激情、制造快乐、激发斗志,但是,在有温度的课堂上,决不能让“比”肆无忌惮。例如:建立和培养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和规则相比差距在哪,而不是和别人相比差距在哪;引导和鼓励自主发展,让孩子明白,不要以别人为基准,而是要对自己负责;用兴趣和学习本身引发并促进学习,让孩子明白,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找到并投身自己喜欢的……

有温度的课堂不是比出来的,除了比,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