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号”——专访“80后”教师宁津生院士

卫星与网络

(原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3年10月)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祖籍安徽桐城。195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测绘教育委员会主任。现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和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等。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宁院士的采访约在他下榻的宾馆,当记者抵达宁院士的房间的时候,恰好撞到宁院士的一位学生在与老师叙旧——他就是现任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局长武文忠。大概是有段日子没有见到老师了,武局长跟宁院士有说不完的话。当记者担心耽误宁院士休息,要开始采访的时候,武局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房间。

记者:您当初是因为喜欢测绘专业,才选择学这个的吗?

宁津生:在我中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位化学老师,课讲的非常好,品德也好,给我的影响很大。所以在高中的时候,我热爱的专业是化学。那位老师跟我说,既然你喜欢化学,那毕业之后就去考化学或者化工专业。于是我就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化工系,但是哈尔滨实在太远,冬天的气温有零下四十多度,家里人不同意我去。所以我就在家复习功课,直到有一天看见一张报纸上说,同济大学的测量系招五十个学生,但是只录取了四十个,还有十个名额空缺。当时我对测量也不了解,但是对同济大学在当时是一所著名的国立大学还是很了解的。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从家里要了点钱,坐火车去上海参加了同济大学的考试。我记得当时参加考试的一共有七十个人,最后录取了十个,我是其中之一。从此我开始走上测绘之路。

记者:您就这样走上了测绘之路。

宁津生:对。我195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当时国家需要大量的测绘人才,就决定专门成立一个以测绘学科为主的高校。在全世界这样的高校只有前苏联有两所,也是为了学习苏联老大哥,就在武汉成立了一所以测绘学科为主的专业高校,叫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将当时的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实际上还包括已经并到同济大学的清华大学的测量系,合并在一起组建了这所学校。由于学校刚刚成立,需要大量的青年教师。所以从1956年毕业的测量系专业中挑了30个到武汉来。

记者:那么武测成立之初,就汇聚了这么多学校的教育大师呀。

宁津生:是的。武测刚成立的时候,有五位一级教授,水平都相当于现在的院士。其中有一位老师做过北洋大学校长,有一位做过同济大学校长,有一位做过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还有一位是当时华南工学院的副院长。就是这些测绘界的权威,非常重视我们这批刚到武测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手把手地教我们。这批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教学作风、科研方法还有许多是继承了这些老师的。直到现在,他们的教导,我还是铭记在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武测不是一所很大的学校,却出了非常多院士的原因。

记者:从1956年算起,您已经做了近六十年的老师了。据说到现在您在上课之前还是会把原来的课重新备一遍?

宁津生:是的。虽然我教了几十年的书,课程内容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但是我觉得不能照着老样子讲。所以每一次讲课,我都会重新审查我的讲稿,看看内容是不是符合现在的需要,如果有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理论,我都要补充进去。这也都是受我的老师影响。我的老师就是教我们这样做的,所以我自己也就成了习惯。

记者:您组织了院士和教授十个人共同开了一门《测绘学概论》,您为何想到要开这门课,讲完这门课,有什么效果呢?

宁津生:即使当校长,我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教学,坚持教书。培养人才,进行教学这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尽管当了校长以后太忙了,没有办法,教不下去了。但是我始终有这个信念,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书。比如我现在和其他五位院士、四位教授共同在测绘专业本科新生中开的一门《测绘学概论》课,我们之所以要对测绘学科专业新生开这样一门入门课,是因为新学生并不了解测绘学科专业,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当然也就不感兴趣,所以过去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很多。我们就是为了让测绘学科专业的本科新生能安心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这个专业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高新技术,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明确毕业之后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展现自己的专业才能。实际上这也是对新生的一个专业教育环节。这门课我们已开设了近20年了,受到学生广泛好评,要求转专业的学生明显减少,而且还有其他专业的新生要求转到测绘学科专业来,所以这门课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记者:看来这个课的作用真的挺大的。

宁津生:不仅如此,现在我们的这门课已经普及到全国。全国有一百多所高校有测绘专业,其中几十所高校的测绘专业在用我们的教材。也许其他学校没有这么强的师资力量,课程的号召力没有那么大,但是讲完了这个课程,还是有用的。比如,同济大学希望把这门课程包括师资全部搬到同济,今年我们将有6位院士要去同济大学上这门课。

记者:您做了五十多年的老师了,桃李满天下,能跟我们聊一聊让您感到骄傲的学生们吗?

宁津生:从我自己直接教过的学生,到我当校长的时候,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说不仅遍布中国,同时遍布世界。拿中国来说,目前我国的测绘局,从国家级到省级的领导,90%以上都是武测的毕业生。而且,在国外有很多国家都有武测的毕业生,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瑞士、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等都是比较集中的,南美、南非也有,细数下来真是遍布全世界了。其中我最得意的一个学生,是我的第二个博士生李建成,他47岁就被评选为工程院院士。

记者:看来您的学生都已经成长为国家栋梁了。

宁津生:都算是我们测绘界的顶梁柱吧。有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非常出色。个别的学生呢,在学校的时候调皮捣蛋,但是毕业之后,反而渐渐显露出他们的才华来。我有一个学生,每次上课都迟到,每次都是上课十分钟了他偷偷从后门溜进去,溜进去也不好好听课,不是看小说就是跟同学聊天,每堂课我都会批评他。但是这些调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后来有一次,我到上海开会,有个人主动来跟我打招呼,问“宁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上课一直迟到的某某某啊“,原来他现在已是一家很有成就的企业的老总了。

记者:您有三个身份,测绘科学家,大学校长,高校教师,您更喜欢其中的哪一个身份?

宁津生: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身份。好多人叫我“宁校长”、“宁院士”,我还是更喜欢大家叫我“宁老师”。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号。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既然是高校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就是培养人才,这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记者:您从1984年开始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副校长、校长一职,当时您是如何在校长职位与教师岗位之间进行权衡的呢?

宁津生:84年我开始担任副校长职位之后,非常舍不得教学岗位,所以虽然很忙,但还是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直到当了校长,我还坚持过一两年,但由于经常出差,一出差就要调课或者找别的老师代课。一个学期调一两次课还行,总是调课的话学生也会有意见。所以在我当副校长三年、校长三年的六年时间里,都在坚持上课。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放弃了第一线的教学工作。那时候当校长要搞业务,确实很辛苦,看书都要忙里偷闲。比如在办公室里忙了一天工作,晚上回到家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想看看书吧,还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找上门来。所以要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要了解国内外的相关动态,虽然做不到深入研究,但是我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来看新的东西,补充自己,以免忙到最后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

记者:您担任武测校长期间,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宁津生:在武测,我做了三年副校长,十年校长,谈不上成就感,至少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欣慰,就是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传统测绘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教育层次完整、学科齐全,并以现代测绘新技术改造的现代测绘学科专业,同时,将整个学校发展成为一个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具有理、工、经、管等多学科的带有综合性的高校,也就是说在测绘学科方面不仅扩充了专业,而且在办学层次上,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等,这就是学科齐全、办学层次完整的概念,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全国引领测绘高等教育的发展。

记者:您这么有活力,是不是跟在高校当老师有关系?因为接触到的都是年轻人。

宁津生:从我1956年在同济大学毕业之后,就在当时的武汉测绘学院工作。这样算起来,我在学校都待了半个多世纪了,一直在跟年轻人打交道。跟学生打交道嘛,再加上我的脾气比较随和,心态就会年轻。尽管我现在已是八十岁了,但我觉得我的心态应该是“80后”的。

记者:跟您聊了这么久,感觉您对教师这个职业相当有感情。您觉得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几种品质是什么?

宁津生:教师嘛,就是授业解惑。我觉得作为教师来说,首先是要坚持教学岗位,忠于教师职业,热爱这个行业;其次,既然在高校当老师,当然要爱学生,要把教学,把培养人才当做第一要务,因此在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不能马虎——这是作为一个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认真教学,认真备课。所以每次我讲课之前,都会自己重新备课,不断在我的课堂中引进新的理论和技术,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

在临走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宁院士的手机壳——画面上有一老一少牵手走在沙滩上。其中年老的是宁院士,年轻的则是宁院士的小孙女。据宁院士介绍,这张照片是他们在深圳大梅沙的海边拍的,而这个手机壳则是宁院士的孙女专门送给爷爷的。宁院士觉得喜欢,就一直用了下来。

就在我们采访后的第二天,宁院士又要赶到同济大学去给学生们上课。这位“80后”的老先生就这样执着于他的测绘高等教育事业,我们衷心地希望宁老师能够带领他的学生们为祖国的测绘事业添砖加瓦。

duang 不想给下一个时代淘汰,看过来!

中国最高水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国际会将于2015年9月6日-9日在北京举行。

正在火热报名中!最后几个名额,先抢先得,欲报从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