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 | 循环提问:不要急着共情,先理解

以前对提问的认知,算是有了一点骨架:从读文献做研究的经历,明确了question和problem的不同;从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里,确立了是什么相对怎么办的优先地位;从张建伟的论文里,区分了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从Clark引用的“抽象阶梯”以及两个辅助问题(“有什么例子?”“那意味着什?”),演化出了“比如说?”“然后呢?”

循环提问,书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就我自己的理解,感受最突出的三个特征,就是死缠烂打,搬弄是非,诉诸行为。

死缠烂打:装傻充愣,不断追问

  • “如果对治疗的目标忽略不谈,而治疗师又对当事人所讲述的内容立即'一见钟情’,那么这就会导致治疗师——因为他预先急着去理解当事人——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如果他能追问得再仔细一些,他就会发现,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与当事人给他的任务并不总是一致的。”(p.27)

  • “'明确目标’实际上是'发现目标’”(p.27)

  • “明确目标的环节可以说有些平淡无奇,而且看起来还相当琐碎。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治疗师总是让人过快地用一些抽象的词汇给敷衍过去,或者他们过快地相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当事人的想法。”(p.28)

  • “在确定治疗目标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的死缠烂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治疗师很容易就会被一些云山雾罩的表述给敷衍过去。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是不可以如此纠缠着进行追问的,这根本就与之格格不入。但是在治疗中,这却是有必要的,因为治疗师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想法,看看他的任务到底应该是什么。”(p.35)

  • “解释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阻碍进一步的询问#。如果治疗师使用了和当事人一样的解释,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新的想法,因此他就和他的谈话对象'知道’的一样多(或者一样少)。什么都知道的人,很显然就不会再提出问题来了。如果治疗师想继续询问下去,那么他就不能过快地理解别人提供给他的种种解释……”(p.47)

  • “坦言自己没搞明白,而没搞明白的结果就是继续询问,这是一个相当有效的访谈策略。但是与此相反的是,有些治疗师认为,只有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有时甚至连一句话都不说——去理解患者,这才能显示出他的水平。不过,如果他们足够诚实,那么他们根本就不会这么做。”(p.53)

  • “体会别人永远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它会带来混淆彼此界限的风险。”(p.143)

  • “治疗师再一次表示出他的疑惑。他从来都不会过快地表现出共情……”(p.132)

  • #对差异进行提问#“某些概念看起来好像是使用正确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才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让治疗师过快地相信,他已经理解了他的患者。”(p.21)“治疗师只有搞清楚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状况的差别,以及进行治疗和不进行治疗的状况的差别,才能决定是否参与其中。”(pp.29-30)

  • “通过对差异进行提问,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治疗是一个有限度的行为。如果成功的治疗所带来的的差异特征被明确了,那么就不会存在没完没了进行治疗的危险,而且治疗双方,即治疗师和当事人,还可以共同检查一下,看看朝着目的地已经走了多远了。”(p.30)

  • “量化是快速获取信息的一种办法,可以搞清楚差别在哪里。”(p.210)

  • “全世界永远都在盯着的,只是如何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他能够把视角反过来,去关注一下症状是如何被引发的或恶化的,那么他就能够看到那些迄今为止还没有被预料到、至少是还没有被利用过的施加影响的可能性。”

  • “症状总是可以被看作是生存策略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治疗师如果忽略了症状所具有的适应性,那么它就会面临引发臭名昭著的'阻抗’的危险……从系统式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现象,而是很明智的。为什么要把那个性命攸关的,而且经受了考验的工具给扔掉呢?特别是在还没有找到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替代品的时候?”(p.61)

  • “在这种行为模式里,是不是还存在着某种好处?总是不断地要喝酒,而且知道得很清楚,这不利于健康,甚至是很危险的。是不是还存在着某种好处?这种好处还没被人看出来,因为它不是客观上的好,而是只有从一个非常怪异的视角才能够被看作是好的?”(pp.60-61)

  • “人们不会只是被动地得到一些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您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p.146)#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

搬弄是非:和A一起,当面议论B

  • “因为几乎每个个体的行为几乎总是可以被看作是互动模式的一个要素,所以也应该把那些协同互动者以及关系伴侣都纳入到视野中来,这些人对于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p.28)

  • “治疗师询问的是来自女儿的外部视角:女儿是如何看待母亲的愿望的?治疗师首要感兴趣的,并不是母亲的真实愿望和目标,它们只是处于第二位;治疗师最想知道的,是其他人如何来看待这些愿望和目标的。家庭成员其实——这一点总是重复得还不够多——并不是对其他人的感觉和想法做出反应,而是对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和感受其他人的感觉和想法做出反应”(pp.30-31)

  • “向一个局外人询问其他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好处是:不仅能够让被谈论的人认识到,外界是怎么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借此获得被别人理解的感觉……”(p.32)

  • “把不在场的女儿引进来,让她作为一个#虚拟的旁观者#,其作用是:试着把患者带入一个针对不同的三角关系的外部视角。”(p.193)

诉诸行为:感觉想法,具象成行为

  • “当事人所表述的特征应该是具体的、能够被家庭里的几个人观察得到的,而'问题的解除’恰恰就可以从这些特征上被看出来,这才是最关键的。由于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无法被外界直接观察得到的,因此治疗师应该就他的行为方式进行提问。”(p.28)

  •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进展顺利,是不是会产生一些从外部就能看得到的结果?比如说,从您的所作所为上?您会做一些与从前不一样的事情吗?这是一个在行为层面上具体化的尝试……如果患者给出了此类特征,那么这些特征就是“客观的”,即涉及几个人的,可以用来检验一下,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就不再由福克斯女士来随意决定了。会谈是否成功,这要看患者的行为,而不是看患者的感觉和想法,因此她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拥有特权的、高高在上的观察者的地位。』(p.20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