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代管的几何分层课例研讨

分层、目标定位这些都没问题。问题在于还是按照老师的教学线来组织,没有按照学生的问题线处理。

  1. 先呈现正确的,再纠正错误的(A),还是反过来(B)?

    我的理解:按照B方式处理,发现学生哪些是容易存在问题的,点醒他们,然后再呈现规范的,这样他会心里有数。人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例题讲解-练习反馈问题-正确示范。

    Z老师的感受:A更顺。

    争端解决:感受是不可靠的,顺不顺跟结果很多时候不是正相关的。可以考虑有意识地收集数据:一个练习先正确示范后错误纠正,另一个调转顺序,每一个练习后面跟一个小测。或者可以考虑一节课A顺序,一节课B顺序,然后看后测数据。

  2. 不要为数据而数据。前面分析都没问题,主要是结论没有好好利用。简单的学生掌握的,后面就略过,有问题的重点加强。

    饼图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点开错误集中选项。要从这里面分析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最后一题做得不好,没有有意识地去找同位角,或者就是到最后一题了,下节课的老师催着上课,随便一填?我们讲基于学习数据的……,或者我们写论文,都需要数据。建议还是找学生了解一下。

  3. 论文发表的目的。直接怼一篇教学设计的案例意义不大,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写案例论文,可能会更有意义。行动研究的套路是(问题)-行动-交流-反思(问题)-行动……你发现的问题,对别人都是有借鉴意义的。让别人少踩坑,是我们公开发表的意义。形成一个可供别人借鉴的模式,这个模式就要有数据支撑,证明它是OK的。另外,还给别人呈现踩过的坑应该怎么避开。

  4. 关于变式练习。远老师也是”反对就题论题……倡导变式教学“。变式训练,可以减少阅读时间,增加思维容量。我们跟政治老师讲变式的玩法,还是从数学老师这里得到的启发,要不断变换条件。顾泠沅的研究可以关注下,或可考虑向远老师请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