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特稿 | 专访女教师丁向红:她只希望学生嗅到语文的芳香
○
一堂作文课专访丁向红
文/胡天8月
1
值此三八节来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向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女教师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向“七个老师”团队中的三名女教师——丁老师、陈老师、田老师表示深深的祝福!
—— 一堂作文课
丁向红: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教龄20余年。
曾主持校文学社工作,现主持开展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发表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2014年、2015年给省级作文杂志《创新作文》《作文与考试》编写过高考作文专题;曾利用初一教材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与训练,并在多个语文QQ群讲座多次,获得广泛好评。
有一年寒假,全家去黄山游玩,唯有丁向红坚持留守家门,她是想利用一整段时间读点书。在送家人出发回来的路上,迎着朝霞开着快车,她想:我也一直在游山啊!让我眷恋流连的是那藏着奥秘的知识之山,探秘的过程才享受啊!
在他人眼里这似乎很傻,失去了许多吃喝玩之乐,甚至健康、朋友、名利。的确,她曾发誓“垂帷三年不窥园”,成了与世隔绝之人。但在心灵深处,她做着喜欢之事,希望通过蚂蚁般的坚持,给教育贡献点一点力量。她写过的一首诗,蕴含着她人生的志气:
人间四月芳菲天,繁花丛中忍流连。
冷暖盛衰天注定,我尽人事不亏欠。
诗中有一种气节,一种执拗和坚韧,这其实是与她独特的人生分不开的。
2003年,为完成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丁向红调查了江苏省作文教学情况,发现普遍忽视作文教学,作文教材几近于无,作文是语文教学的软肋,恍然察觉语文教学事实上缺少知识建构,终于找到自己语文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的根本原因,以及语文教学几乎没有成效的痛点。
于是她开始读书之旅,披沙拣金,希望找到语文知识的建构框架,由语法、修辞、逻辑开始追溯到美学、哲学,细细读过古代文学的诗词文的名篇,深思这些知识之于语文能力的意义,琢磨改善作文教学之法,并着手指导学生反复修改作文实践。从此,丁向红在摸索学习中不断产生对语文知识领悟,从职业需要到责任驱使,终于将语文融进自己的生命之中。
她曾经历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光,甚至有过一段没有书教的日子。她曾感慨:天地之大,竟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她深知,挣扎并没有多大意义,理想有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最终,她有幸到教科室发挥长处,只是痛惜没了合适的教学对象,啃了两年的形式逻辑和半年《小逻辑》将化为陈迹,那个完美的议论文教程探寻之旅终结了。
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地成长,丁向红的执教之路也是如此,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她要承受各种环境上的压力——只好一切从头再来。
艰辛的一年半过去了。所幸教学成绩还不错,她庆幸来到一个敬业团队中。怎样有效教学与管理又在脑中盘旋,教研已经成了习惯。在转教初中之后,丁老师发现学生走读,家境允许接触电脑,于是建起qq群,指导修改作文更加便利了。晚上、双休,学生随时可以请教。一枚语文老师,在狭隘的天地里,只希望教过的学生因此嗅到语文的芳香。
甪直甫里中学校长十分重视教研,给了丁向红一个实践平台,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春天!有幸成为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沐浴在培训教程的雨露之中,更加自信。她岂能让20多年的摸索和学习化为灰烬?庆幸在坐了20多年冷板凳之后,“教研”没死于世故人情的风刀霜剑,终于爆出了芽。同时提醒自己扎深根,为教研开枝散叶而努力经营!
无论在工作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性格坚韧的她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我不能认输,因为背后还有双眼睛——儿子。作为母亲给不了他财富和地位,至少还有挺直的腰杆。勤奋、正直是我们普通人立身之本。我要他对人生有负起责任的勇力。”这是一个老师的心声,更是一个母亲的信念,让我肃然起敬。
风风雨雨总会过去,有一天她接到《现代写作》报约稿电话,上苍送来人生中第一位贵人——李大荃老师。于是她开始写有地儿发表的稿。那时儿子在外地读高中,她赶快把消息告诉给儿子,希望在他不太开朗的世界里照进一丝阳光。
因为学生、更因为儿子,丁向红开始审视和研究高考。当2012年高考卷出来后,她顿时被其中的论述选文雷住了,她不能让儿子和学生被这样的试卷左右命运。于是,她用3个月时间七易其稿,开始了一个母亲的奋斗,一名教师的抗争。寻找呼吁呐喊的平台,终于将这篇《译文不可信 删改不合理——谈2012年江苏高考论述文的缺点 》的重磅论文,发表在2013年一核心刊物上。
文章发表后,她舒了一口气,原来有良知和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存在。她庆幸自己保住了那些优秀的品质,庆幸自己枯守冷板凳终于等到了一群朋友和贵人,庆幸自己多年的沉潜学习竟然培养起了科研能力。
板凳一坐廿年冷,教育硕士毕业十年后,终于有人识得丁向红研究成果的价值了,核心期刊录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这十年里,她踏踏实实地读书、教书,逐步建构并完善着知识。所有的痛苦和无奈都终于熬了过来。丁老师个性倔强,她说:自己绝不做迎合苟且之事,每天坦然地走在阳光下,磊落地行在校园里,选择这样的生活,无愧无欠。与其渴望别人送来甘霖让我成功发展而不得,不如自掘深井,然后有能力送给迫切需要生命之水的孩子们。她深知:丰富自己,锤炼自己,就是与无知和惰性对抗。阅读、思考,丰盈着每一天。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支撑起理想天空的就是那股心劲儿。
儿子上大学后,丁向红欣喜地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富翁,一下子多出了许多徜徉书海的时间。在读过古典诗词和诸子、《四书》之后,不断拓荒,语法、修辞、逻辑、哲学、美学成了研读重点目标。教研的点随着教学实践而增多。作文、诗词阅读是重点攻关对象。她说:“即使呆在乡村中学,也要提供我能给的高质量指导。我自诩是文章病院院长,指点学生在反复修改作文中写出合格的文章。投稿发表了,激励着我们玩得很有劲道。我激励学生虽在农村学校普通班但也能优秀,写出古诗就打败了99%的小朋友。”
这样一来,每礼拜的作文课成了学生最期待的风景。
在这令人期待的风景中,既有求知的快乐,也有求知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无非分三种:喜欢、一般、不喜欢。有不喜欢甚至厌烦写作的学生,而且写不像的同学大有人在,但在减少。对于他们,丁老师只能本着不着急的心态,在课内外读写活动中,在优秀同学正面影响下,逐渐改变他们。她知道,其实他们也真心希望写出入格的文章。
但是,丁老师对他们要求的梯度要小,并给予及时的肯定。现在,她的学生很喜欢上作文课,期待文章的发表,期待欣赏到同学的优秀文章,期待知道自己文章的优劣。让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就要燃起学生对语言的热情。语文理趣,网尽读书作文之理。在品味揣摩中领会到语文之妙,学生就会爱上语文,也会喜欢上作文,因为作文不是语文之外的孤岛。
必须承认,学生资质有差异,作文水平必然存在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普适的方法。班级作文则找其共性问题逐个解决。给予范文模仿,指导修改习作,入格、升格,在写作过程中指导,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切要建立在作文知识的基础上,否则空谈无效,瞎做浪费时间。
在课外阅读方面,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丁老师说:“学科太多,没有太多时间可供课外阅读。经典课文有着巨大的教学价值,用好则事半功倍。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天背诵一首绝句或律诗,大声朗读鉴赏分析。另外,要求人人带本课外书放在班级书橱里,我也贡献不少。热情鼓励他们写读后感,要求见解独到,联系自身或社会。出现好文章,则作为精品推出示范学习。”这大概是尽己所能做到的全部了吧?她是一名负责任的语文老师。
丁向红知道,自己在阅读方面的受益颇深,每有机会她都想把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出去,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说到她的阅读史,她一脸自信的笑容,一口气向我推荐了不少好作品。首先是《论语》《道德经》《孙子》这几部古代经典,然后便是唐宋八大家文集,李杜诗歌,继而是《红楼梦》《鲁迅杂文》和朱光潜的《诗论》。除了文艺学的经典,她长年对哲学、逻辑学持续关注,向我推荐了金岳霖的《形式逻辑》和黑格尔《小逻辑》。最后,她拿出是邓晓芒的《黄与蓝交响曲:中西美学比较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她所阅读和推荐的书籍令我震撼。要知道,这份私人书单没有一本不是经典中的经典,更是深度阅读的文本。这样的作品,对普通人来说读懂其中的一两本,都足以让生命更有质感,更加厚重——我不由得对丁老师越发敬佩起来。
丁向红1993年从淮阴师专中文系毕业,一入职就是语文老师,也一直在为成为一个优秀语文老师而努力。回顾自己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丁向红感慨地说:“草只有把根扎深了,不指望如毛竹那般疯长呈蔓延之势,至少能在暴风雨来袭之时苟延残喘片刻。”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她多年来历经坎坷、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涩。但她顽强的走了过来,并赢得了太多人的尊重。
她心灵深处始终忘不掉一个人——小学五年级的宗云斌老师。宗老师在语文上很有一套,每周一练一评,这让丁向红作文上变得得心应手。那种感觉真好!在一年后的小升初考试中,她的语文近乎满分。她一直怀念小学语文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风采,她感叹: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大幸。如今,她也是学生人生的大幸!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丁向红《廿年冷板凳上爆出芽》一文,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