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册《永乐大典》便能拍出6500万元的高价,这是部什么奇书?
去年七月
一则从法国传来的消息
引起国内收藏界轰动
古籍《永乐大典》两册被拍出了天价
最终被华人买家以812.8万欧元的价格拿下
按当时的汇率
约合6500万元人民币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
这两册古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价值?
2册《永乐大典》
便能拍出6500万元的高价
确实会让常人感到不可思议
那么
如果再补充一个信息
《永乐大典》整部书
一共有11095册
大家会作何反应呢?
《永乐大典》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成书于600余年前的永乐年间
此时的明朝
归朱棣管
1402年
朱棣起兵攻破南京
把自己的侄子
从皇帝的位置上赶了下来
*此时的京师为南京
但这个皇位
毕竟是强夺而来的
担心世人觉得他坐起来不正,也不合理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法子
上位的第二年
朱棣便下了一道诏令
要网罗天下古往今来所有书籍
分门别类
编纂成一部旷世巨著
不得不说
朱棣在修书这方面确实大气
他还下令
抄录的古籍无论性质
内容一字不易,尽量保留原汁原味
这个项目一旦完成
意味着
一部书,就是一个文明的浓缩
朱棣让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
主持编纂的工作
解缙组了147人的班子
日夜赶工
用一年多的时间完工交货
朱棣很高兴地收了货
当即给这部书取了个名字
《文献大成》
但接下来,他翻着翻着
眉头紧皱……
第二次编纂
修书队伍扩大到了2000多人
集合了各领域的大师
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
力求一步到位
当时有人以
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来形容这种盛况
经过大家伙3年的努力
《永乐大典》诞生了
这部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上到天文地理、百家文学
应有尽有
下到农艺工艺技艺
无所不包
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
朱棣本人是这么评价的
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巨细精粗,粲然明备。
其馀杂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见。
如果有一天
世界末日到来了
只剩下你和这部书
那这部书就堪称
《末日生存指南》
▼想建房子?
材料收集、工具煅烧、建筑工艺
它教你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居所
▼想整点吃的喝的?
从粮食种植到畜牧养殖
再到酒类发酵酿造一条龙
▼生病了?
啥症状啥病
书里都有写
对着书自己看病自己开方
▼无聊了?
无聊就该多看看书
《永乐大典》里的内容
如果按一人一天五万字的阅读量算
要连续不断读20年才能读完
你完全可以靠着这部书
重新建立一个文明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
不过
如今你或许再也没有
见到它全书的可能了
因为《永乐大典》现在只剩下400余册
分散在全世界各个地方
并且
这些书,全都不是正本
而是抄本
包括拍出天价的那两册也是抄本
都说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
给世人留下了两大遗产
精神方面是《永乐大典》
物质方面则是北京紫禁城
从永乐盛世至今
对《永乐大典》来说
是600年的遗失悬案
而对紫禁城来说
则是600年的风云变迁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
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与他一同启程的
还有《永乐大典》
到达后
大典就一直保存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楼中
二十年后
南京文渊阁大火
藏在南京的《永乐大典》草稿被烧毁
而正本因为被转移到了紫禁城
逃过一劫
要说《永乐大典》的第一铁粉
非嘉靖帝莫属
他办公桌上总会放上几本
没事了就翻上一翻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紫禁城内失火
嘉靖一心顾着《永乐大典》
连下了三道诏令
命人把大典从文楼迁出
以防不测
由于实在太爱
一心怕以后又有什么意外
于是嘉靖下令重抄一本
▼
109个擅长抄写绘画的人
每人每天抄三页
款式、规格、内容都保留原来的样子
这就是《永乐大典》嘉靖副本
自副本抄好后
永乐正本就下落不明
如今全世界散落的都是嘉靖副本
关于正本的下落
众说纷纭
主要有三种
正本的失踪
至今还是一件悬案……
正本失踪之后
副本的日子也不好过
犹如被打入冷宫
无人问津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
紫禁城内传出一道命令
盛世修书
这书自然就是《四库全书》
而当学士们把《永乐大典》重新翻出来
用于借鉴时
才发现它已经不完整了
遗失了近2000册
《四库全书》修完后
嘉靖抄本又一次被冷藏
迎来了自己最为黑暗
且无人问津的生活
四百余年间,被搞丢近10000册
主要的原因是
监 守 自 盗
大典被闲置在翰林院后
翰林院的官员们近水楼台
暗中纷纷对大典下手
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二本。——《苌楚斋随笔》
洋人喜欢奇货
一本大典能跟他们换十两银子
一天偷两本
白赚二十两
这种高回报的无本买卖
让官员们都馋红了眼
清末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让本就命运多舛的《永乐大典》
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翳
这是它的最后一劫
丢的丢
偷的偷
毁的毁
昔日万册大典
如今只剩四百余册……
《永乐大典》的故事
让人感慨万千
与此同时
它也在替许多早已遗失的古籍
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传承下来
被岁月埋藏了的文化
向世人昭示着一个道理:
传承文化的办法有很多
一种是留下实质性的记号
紫禁城算,《永乐大典》也算
另一种则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
比如传承下来的工艺技艺
以及匠心精神
600年来
有多少匠人
在用自己的传承
守护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或许内容不同
但不变的
是同一份匠心精神
600年,在历史长河里如白驹过隙
却足以让人类文明发生巨变
日心说、电磁感应、相对论、宇宙大爆炸......
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
迈得更远
这600余年的历史
藏着文化的变迁,蕴着科技的发展
如藤蔓一般
蔓延在能见证它的地方
紫禁城,作为屹立600年的文化遗产
承载了太多故事
诸如与《永乐大典》的故事
只是紫禁城内的沧海一粟
还有其它的故事
你,想看看吗?
▼
五粮液独家冠名的《紫禁城》
一档呈现中华600年沧桑
记录时代变革与发展的纪录片
将于10月22日在北京卫视上线
诚邀爱卿们一同感受
紫禁城六百年的风云变迁
让我们一起品味历史,品味传承
以传奇,敬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