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五课《夏日绝句》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五课《夏日绝句》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夏日绝句》。

一首凌然正气的怀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吧: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

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缘何写出这样的豪迈诗呢?这里不得不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一位婉约代表的女豪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作为“婉约派”词的杰出代表,李清照以一支生花妙笔,写尽闺中之情,写尽相思之意。婉约之情,尽在其中。但她绝非仅仅缠绵于儿女情长,尤其中晚年的一些诗词,也有充满大丈夫伟岸之气,表达豪迈气概之作。譬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夏日绝句》。

这首小诗,二十字,却连用三个典故。

“人杰”:人中的豪杰。出于汉高祖刘邦,他曾称赞开国功臣韩信、张良、萧何为“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出于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两句以雷霆之势,破空而起。将那种生死不愧的英雄气魄,将那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强力彰显,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生”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死”也应当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爱国之情喷涌而出,直撼人心。气势夺人,境界崇高,不愧为千古名句。然后,诗人再次用典——至死不肯过江东的霸王项羽。用项羽悲壮之举讥讽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

仅这一首小诗,就着实给那些认为易安之词少用典故说法一个有力的回击。也彰显了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有其洒脱豪放的一面。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其实,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也是一首折腰体的五言绝句。何为折腰体呢?

我们百度一下,给出这样的定义: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

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这样定义,是言简而意赅的。其特点: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上一讲,我们是不是刚刚讲过近体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做“对”;两联之间平仄相同或相似叫做“粘”。我们来看看《夏日绝句》,此诗第二句、三句之间“失粘”的:仄-仄 对 平-仄。

当然,这首诗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拗救”,我们会在后面的吟诵当中讲到哦。

一首借古讽今的鞭挞曲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晓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真正目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那我们在吟唱这首诗时,就要把李清照这种借古讽今,这种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吟唱这首千古流传的《夏日绝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