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

《心理平衡引论02》机体平衡是引论基石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现在,让我们逐渐进入隹境,去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心平衡的有关内容。

当然,要想弄懂心理平衡这个问题,你首先必需了解人的心理产生源——大脑,以及与人的大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有机体。

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对这个生命体来说,都是有用的,都是在极力维持这个生命体的正常运动。

这些器官的各个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命体的生命运动。

所以说,人的有机体应该说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高级的平衡体系。

就自然界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大的平衡循环系统。

当某一物类发生变化时,就势必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一系列物种的变化,成为连锁反映。

而有血有肉的人的有机体,就更是—个严密的高层次的有机平衡体。

如果你的一个小手指断了,就一定会有某种机体功能失调。

如果你营养不良,身体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也一定会有某种相应的病症出现。

假如有人在你背后突然大叫—声,你也一定会受惊而跳。

古今中外的医学理论,也对人的有机体平衡进行过论述: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所以,医病先医“心”。

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

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

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

“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以上这些常识和事例,都说明人体本身,是一个强大的平衡体。

这一点,我们在《生理学》和《生物学》上都曾经学习过,在此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下面,我们将讨论三个重要的问题,这应该说是《心理平衡学》的理论基石。

(一)人体调节及自控原理。

1、有机体平衡力。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的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由无数大小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平衡系统组成的有机平衡体。

当这个有机平衡体处于正常运动时,人体的平衡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之中。

有机体平衡是人的生命体内在的自然倾向。

这种自然倾向的活力,实际上是一种叫做“平衡力”的能量去完成的。

人的有机体的平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认为它至少由四个方面聚合而成的:

一是人的有机体内部各种功能器官的功能作用力。这种力是人的生命的本能所产生的。

二是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意志力。这种力是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意识所产生的。

三是通过外部因素作用于有机体,从而使机体本身产生平衡力。

四是外来因素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帮助人们形成生生命意志力。

前两种平衡力,是生命体自身决定的,是生物本能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无去认识和觉察到的。

而后两种平衡力,是在人的有意识干预下形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

请看下图:(图示一:有机体平衡力的聚合)

人体的平衡力,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完成各个功能器官的自身功能,使有机体能够正常运动。

(2) 使人的有机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免疫力,时刻保护着有机体的正常运动。

(3)调节各功能器官之间的功能关系,修复、补充和帮助功能失凋的器官功能,使之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功能。

一个人有机体平衡力的大小和强弱,决定了人的体质的强弱和生命力的强弱。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即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保持动态的有机体平衡,否则就无法正常生存。

在这个变化适应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平衡力。

当人体的平衡力削弱或消失时,新陈代谢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机体就会失去动态平衡,就会渐渐消亡。

比如说,人的体温是维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的,这有利于机体细胞能够稳定快速地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体温的上升和下降,都可以直接影响到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维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有适应性和整体性。

这对立统一关系的产生,就是靠人体的平衡力支撑的。

人的有机体的平衡力,是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和意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过来又联合神经系统一起,去调节各器官的功能,并使它们互相配合,以适应外界因素的变化。生物学把这一过程称为调节。

通过调节作用,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平衡运动状态。这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

下面我们将借用生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谈谈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有机体的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细胞的联系,对机体进行的各部分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有适应性的反应。

例如,伤害性刺激可以引起疼痛,尽而引起局部肢体的回缩,以躲避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侵害。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是由五部分组成的,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刺激转换成神经信息(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将指令送到与其相联结的由肌肉所构成的各器官或腺体(效应器),改变它们的活动,以适应这—环境条件的变化。

请看下图:(图示二:神经系统平衡调节原理)

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自身调节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神经系统的平衡过程,它是人体的主要平衡系统。

由此可见,反射孤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或被破坏,这一平衡系统就会发生紊乱或不能正常进行。

神经调节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运动过程进行的呢?

那就是神经系统平衡力,这也是一种合力,它是由神经元,肌肉,感受机体等很多与此相关的神经器官共同产生的。这种平衡力的方向是统一的,它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人和动物的反射活动,可进一步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非条件反射是每个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一些固定反射弧的反射活动。

所以,当某种刺激作用于肌体的某一部位时,就会规律性地呈现出相应的反应。

这是人的肌体所特有的一种平衡现象。

例如,当物体触及新生儿的唇部时,就会引起吸吮的动作。当用物体触及角膜时,眼睑会立即合并。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体所特有的,是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动物实验表明,狗在吃食时,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是非条件反射,而单纯给予灯光刺激,并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但是,如果经常在给狗喂食时给予灯光刺激,经过若干次的结合后,再给予灯光刺激,就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射。

所以,我们说,条件反射是外部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从而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感受经验。

这种感受经验是同类经验的重复出现而形成的。

人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时的心理恐惧和不安,从而造成神经紧张的现象,就是条件反射的原因。

可见,机体通过建立条件反射这一功能,可使大量的无关刺激具有信号意义。

在非条件刺激尚未来临,便可提前调整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状态,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完善地作出适应性的反应,使肌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幅度的增强。

也就是说,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两种作用,它加强了有机体的平衡力,调动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是人的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3、有机体的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主要是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的调节。

而组织细胞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或代射产物,如二氧化碳和乳酸等,对局部的细胞或血管进行功能调节。

我们把这些化学物质统称为体液因素,体液调节就是体液平衡过程。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同,神经调节一般作用迅速,反映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也较短。

而体液调节作用出现较漫,作用部位广泛,时间持续较长。

一般来说,有机体器官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承的。

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因为神经调节能直接发挥作用,而且还因为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我们称它为“神经——体液”平衡运动。

4、有机体的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其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比如,脑血流量,当身体其它部位的血流量发生变化时,脑血管平滑肌可以收缩或扩张,以改变血流阻力,经常维持脑血流量的相对恒定。

这无论是在精神振奋时还是在睡眠中,都没有变化。

5、有机体的协助调节

目标相同的一组器官中的一个器官,因功能故障而消退时,其它的器官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该器官实现其功能。

我们称这种作用叫“代偿作用”,也叫协助调节。

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人体调节和自控原理,意在说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平衡有机体。

事实上,无论是神经系统,还是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还是内分泌系统,以及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

这种特定的功能与其它相关功能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不同层次,不同作用,不同指向的有机体平衡系统。

有机体平衡系统在特定的平衡力的作用下,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即人的有机体平衡运动。

而这个平衡运动的各个平衡关系,是遵守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