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上篇——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 静思斋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98篇: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照片为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1年10月17日
秋,是我最爱的出游季节,每年若有机会,秋天总不愿一直闲呆在家。10月17日与贾兄同游邯郸,午后从城东疾驰响堂山,路途颇远,约莫一个半钟头,车从S222省道转到响堂山六号旅游路,行至尽头却被施工阻断,只好下车步行最后的一里地,待抵达山脚时已近下午三点。响堂山古称鼓山,“响堂”之名大概起于明代,北响堂山石窟在西麓山腰处,故午后阳光照耀下的景色为最好,此刻但觉秋高气爽,秋色可餐,满眼明快,旅途中的沉闷随即一扫而空了。
图1:北响堂山全景
响堂山石窟是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南、北两处,始凿于北朝东魏-北齐年间,距今已近1500年。我们眼前的是北响堂,南响堂则在鼓山(那边亦称滏山)南麓,距此有十余公里路程。有意思的是,别看相隔并不太远,在解放前的行政区划中,南、北响堂山竟是分属两省呢!南响堂山属直隶省(即河北)磁县,北响堂山属河南省武安县,直到1952年武安划归河北。再后来这一带又建置了峰峰矿区,南北响堂山这才得以“重聚”,在文物保护的角度上也顺带方便了许多。
图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我曾一度犹豫是否要写这篇游记,最近有些小忙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南响堂山石窟这次没去,写也只是一半。然在下山途中看到大规模的施工又忽有所感,山河日新月异,以后若有机会再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还是趁着兴头写了,姑且称之为上篇吧。响堂山石窟贵为“国一”,闻名遐迩,文物遍布全球,在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我一门外汉对此概不赘言,仅就个人所见及相关历史略述一二。
图3:修建中的新山门
前文已经提及,响堂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年间。北齐由渤海高氏(血统存疑)建立,是南北朝时一个极为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28年(550-577年)。但若考虑到此前的东魏完全是高氏控制的傀儡政权(类似曹操之于汉献帝),高氏之掌权可上溯至534年,被追封为北齐神武帝的高欢(496-547)是北齐实际上的开创者。
图4:北齐地图(响堂山大致位置是我标注)
东魏与北齐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别都晋阳(今太原)则为高氏的根基所在,于是就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北齐历代帝王常常两相往还。位于邺城西北的鼓山,正乃此行必经之地,因其山清水秀、风水绝佳得到了王室的青睐,似乎还在此建过离宫。另据《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547年高欢死后即密葬于鼓山中的石窟(即北洞,俗称大佛洞,按今景点的编号是第三窟),但没多久即被盗,据考古专家的实地考证,此说或许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这可见响堂山石窟至少在东魏便已有开凿,到高洋上位后继续加大力度修造,并在山下建寺与之成为一个整体,由国师稠禅大师兼主。一百年前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甚至论断,响堂山石窟就是北齐高氏的宗庙所在。
图5:大佛洞(高欢墓洞)中心佛坐像(北齐)
山脚下的这个寺庙当时人称石窟寺(一度也有智力寺之名),宋代改称常乐寺,如今遗址尚存,正是我们登山途经的第一站。我们奔着古塔前行,不多远即到,新修的寺门很显山寨,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进去,却发现里面的断壁残垣大是不凡,比以往所见的遗址可有内容多了。门外之宋塔、院内之经幢单独拿出来搁在别处,大概也都能列入国保,另随处可见完整的明清碑记,甚至还有宋、金遗存,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史料,然全部曝于露天,未见保护与珍惜,殊为可惜。常乐寺在清末民初之际渐被废弃,但上世纪20年代还有殿宇,据景点介绍是在40年代彻底被毁的,50年代的考古报告中对此也有一点提及,其被毁的原因是——破除迷信。
图6、7:常乐寺遗址
常乐寺遗址并无一人值守,如我等有意摸金,随手顺些外观典雅的残砖残石丝毫不难。似这般久负盛名的一个4A景点竟如此疏于管理让我有些惊讶,甚至一路上连卖货的都不见踪迹,这可能和如今景区正在大修大建有关,所以一片百废待兴半野化的气象。一鼓作气攀至半山的核心石窟区,方见有人拦路卖票,优惠价30元(我在网上查是60,打折的原因或许同上)。于规模和保存状况上,响堂山石窟远逊云冈、龙门,故没有跻身我国四大石窟之列,但搁在我省来说,则是当之无愧的魁首。
图8:从山腰鸟瞰常乐寺
北齐的政治异常黑暗,皇室荒淫无道(尤其是人伦方面),素有“禽兽王朝”之称谓。不过帝王在崇佛程度上,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所行与所信完全相悖,呈现出明显的“精神分裂”状态。这或许是坏事干多了需要寻求一些精神寄托的原因吧,当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也同样需要。专家学者认为北齐全国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而僧侣竞达两百万之数,也正因为此,北齐虽是个千夫所指的短命王朝,但在佛教艺术上的成就却光芒璀璨,被认为是北魏-隋唐间承前启后的开创者。
由于北周武帝宇文邕推行灭佛(574年),在攻灭北齐后,齐地寺院自难幸免,皇家营建的响堂山石窟更是首当其冲,所以它真正的辉煌灿烂并没能延续太久。后从隋直至民国,人们在旁边续有营造及修补,不过这些大概都是民间的手笔了。响堂山石窟所遭受的最惨痛的毁坏,是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民国“京城四少”之一)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但也算玩出了点境界,在收藏、艺术上颇有造诣。正是袁克文干了这件缺德事,他伙同当地县官李聘三(抗战中任伪武安县县长,解放后被枪毙)、古董奸商卢芹斋等人盗割响堂山石窟的佛头贩至外国牟利,致大量珍贵文物流散海外,石窟中完整的造像所剩无几。
图9:北响堂山石窟北区(大佛洞等)外景
犹记当年在云冈石窟观佛时所产生的震撼,而在响堂山石窟,只能从残破与修补(有些明显违和)中感受一丝悲凉的皇家遗风。更兼与管理森严的云冈、龙门相比,响堂山石窟明显内外松弛(南边刻经洞稍好),让游人得以与文物“亲密接触”,拍照抚摸甚至刻画均无不能为。最让人触目惊心的还是窟内的渗水情况,光天化日之下,中洞地面上竟颇多积水,有些造像更是直接浸在水中。而窟内造像的色泽,比之前几年出版物中的图版,似也黯淡许多。
图10:中洞(释迦洞,今景点的编号为第六窟)造像
图11:全身浸水的造像
我等原打算登顶看看,不想前行没多远,就看到路边的警示牌,说前路因“地质灾害”禁止游人通行,除此却无实际的拦阻,也无人可问询前路如何。再看时间,与山下等候的出租车约期亦已近,即便路况良好,登顶恐也不现实,遂顺水推舟,另择南边的一条路下山,路上竟还见到用残碑铺路的情形。此碑残块文字清晰可辨,应为《重修观音楼记》,此楼及此碑均已不见诸于史籍,似此暴殄天物实让人扼腕叹息。此番虽与友人同游可谓尽兴,但下山归来后心中难免有些郁郁,不知待景区全部整修完成后(可别烂尾呦)能否有所改善耶?
图12:古碑残迹竟成了“垫脚石”
图13:新修的广场倒还算敞亮
那日,既然连山顶都没时间登上,南响堂就更顾不上去了,在此也先不多言那边,以后若有机缘,游记猴年马月再续。另曾即兴吟歪诗一首,作为结束,诗曰:
断壁残垣殊不凡,谈笑忽而至半山。
千载禅意餐秀色,逸兴在怀苦自甘。
前文链接: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北京镇岗塔 | 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10月21日
主要参考文献:
《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28年;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
《中国历代名建筑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丁明夷:《佛教新出碑志集萃》,东方出版社,2016年;
李崇峰:《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石窟2》,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
《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年;
《峰峰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