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的前世今生

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姚江两岸居民的往来,都靠这样一船一桨地摆渡。

浙江余姚市这个叫黄墓渡的地方,大约从汉代起,就是一个热闹的渡口。地方志记载,南来北往从这里摆渡过河的,每天多达上百人。

黄墓渡的名称,源于汉代一个叫夏黄公的人。他为了逃避政治漩涡来此隐居,老死这里。从此,这个渡口叫“黄墓渡”。“黄墓渡”后来渐渐叫做了“河姆渡”。

1973年,在河姆渡口北岸渡头村,最先开始的一次水利施工,后来变成了重要的考古发掘工程。前后出土的六千七百多件新石器时代文物,震惊整个考古界。研究证实,这片遗址,就是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遗留下的。

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成立。在博物馆周围,是大片还在耕种的稻田。

在中国,有许多极重要的考古发现,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也是全新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把中国人工栽培稻谷的历史,一下子推到了七千年前。

40年代有人在这儿挖过战壕,60年代,一条水渠也贯穿过这里,但没有人意识到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1973年夏天,渡头村所在的罗江公社要在姚江边建排涝站。地基挖下去,混在泥土中的大量骨头、木桩和瓦片把民工的脚都划破了,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却由此开始。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现,再次表明,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的大陆文明形成中华文明主流之前,南方也已呈现出灿烂的文明曙光。

这是一种以种稻为主的早期农耕生活。

刚刚出土的稻谷,颜色金黄,仿佛刚刚收割。然而转瞬间,因为接触空气,它们炭化成了黑色。

专家根据遗址上稻类有机物堆积厚度,计算出堆积的古稻谷有120吨左右。这样发达的稻田耕作,令人难以想象。中国水稻的种植史,因此被提前了近两千年。

中国原始农业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前。七千年前,又有河姆渡人在这里种出水稻,吃上了大米。现在,这片遗址上,仍有附近的农人年年劳作,春种夏收。

河姆渡人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姚江还没有形成。大约两千年后,姚江的出现,河姆渡人却不知所踪,他们的栖息之地成了一片废墟,接着,被漫长的日月掩埋了。在这平均海拔只有两米左右的平原下面,地下水隔绝了空气,把河姆渡人的遗物密封起来,直到1973年。

河姆渡文化遗存的完好,在世界史前遗址中非常罕见。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将揭示其中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河姆渡人用野兽的骨头做成工具翻耕土地。

河姆渡人收割稻谷用的骨镰,和今天浙江一带仍在使用的小镰刀形状相似。

河姆渡人编织的苇席,让人想起近代北方农家用的炕席。他们七千年前搓的绳子,也和我们今天的差不多。

一把木椎埋在地下七千年,还很结实。

河姆渡人当时吃的食物品种,有些我们今天还在吃。

在河姆渡遗址发掘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河姆渡人用的炊具。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一堆煮过的鱼骨头中,有一块很薄的骨头。鉴定表明,它不是鱼骨,而是婴儿的颅骨。河姆渡人是不是有过那样的时候:把人和鱼一起放在锅里煮了吃?

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看到的,不会是我们今天眼里的风景。正如我们人类今天面临的种种生存问题,绝不会和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烦恼一样。

河姆渡人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里,能远离潮湿的地气,可以躲避突如其来的毒蛇猛兽。这种建筑,被认为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源头。

问题在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是用石头做的斧头来砍伐木材的。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用仿制的石斧砍一根直径只有10厘米的小树,结果用了十分钟才完成。那么,要砍这么多这么大的木头,河姆渡人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劳动,才能盖起一栋木屋?

榫卯技术,是中国木构建筑的传统方法。先在木头上面挖出凹槽,再把两根木头拼接构成一个支架,河姆渡人已经会用这种技术建造他们的房子。这对建筑学家来说,意味着中国应用榫卯技术的历史,一下子比他们原来认为的提前了三千多年。

余姚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做木工活。直到今天,榫卯技术还是木工的基本技能。现在,大多数人喜欢用角铁和螺丝钉。当然,最快捷简便的是钉子,一锤子解决问题。

据说,今天宁波、绍兴平原一带的人,他们的长相还有点像河姆渡人,只是鼻梁要比河姆渡人高一些。人类学家研究认为,河姆渡人身高约1.57~1.70米之间,有又高又宽的颧骨、低鼻梁和扁平的鼻子,体型外貌很接近现代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居民。

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同时期文化相比,表现了中国早期海洋文明的一些特征。

象牙雕的“双鸟朝阳”蝶形器上,刻着两只候鸟,中间是河姆渡人崇拜的太阳神。

弯曲的线条,似乎更被河姆渡人偏爱。他们喜欢用短线、斜线,用弦纹、圆弧纹和人字纹来装饰器物。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纹路,组合着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他们用来划船的木桨,像一片柳叶,上面也刻画着直线和斜线结构的几何图案。也许,最初给河姆渡人启发的,是一叶轻舟渡海时,水的荡漾。

一万年前的河姆渡,还是汪洋大海。八九千年前,海变成陆地。随后,来了河姆渡人,生息繁衍,一代接一代。到五千年前,他们已经不知所踪,河姆渡一片废墟。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生活,后人却不会因此停止想象和揣测。

传说,姚江就是远古时舜帝的故乡,河姆渡古文献里提到过的“姚墟”。因为舜帝活着的时候,姚江已经形成,而河姆渡已是废墟,所以叫姚墟。

姚江边的余姚县,最早建于汉代。据说,余姚,就是姚墟剩余的意思。

这也许是隐藏在缥缈传说里的远古生活的一点点线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