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答: “听劲”是太极拳对练推手的劲路术语,是指对劲力信息的感知和认识,辨知对方劲路和动作变化的感觉称为“听劲”。答:听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待拿、挤、按受制时,才知自己已经被动,方才紧急应变。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以沾、粘、连、随为根本,以肌肤为主导,在推手时,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带拳练到相当高级阶段时,内气非常充足,能体现出周身空灵,周身各处皮感相当灵敏。此时与人交手,定是先有毫感传至皮感,在毫感传到皮感的一瞬间,已能做出极端灵敏准确的反应。所谓毫感,就是工夫达到五阴无阳(阴阳相等)的境界时,周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身心进入遗篇灵境、化境,那时毫毛皆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之劲初触我毫毛,我之劲以如彼之骨髓,到达了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地步。
答:练好听劲要有心静、松软、轻灵的功夫。在与人推手时,听劲是用心去听的,用身体去感应的;肢体松软了,做到了屈伸自如的沾粘连随,就能进行全程听劲;只有手上轻了,所谓“伸手如把脉”,才能以较高灵敏度听到别人身上的劲。在与人推手时,这样就能敏锐地感觉到对方劲力的大小、动向、力点以及其虚实变化,而我自身的劲力大小、动向、力点以及其虚实变化,则不为对方察觉。问:前辈对推手听劲所说的“挨皮不透骨”是怎么回事?答:“挨皮不透骨”,,亦有人称为“刺皮不刺骨”,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挨及的是手的皮毛,尽量不要透到肌肉或骨骼。使对方没有多大的感受,为的是不让对方了解自己,而自己却能清楚地知道对方的劲路和企图。答:前辈说:“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把“听劲”放在“听、懂、走、化、发”之首,列在了前提的地位,足见先人对“听劲”的重视。答:是由拳架和听劲基本功、推手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的。走架时全身放松以外意要注于神,神要覆盖全身,观注全身各处细微的动静,这样经久练习全身触觉自然发达。听劲基本功由于没有应对他人攻防动作变化和输赢心理的影响,所以心静体松比较到位,练出听劲的质量也较高,对练推手时,不比劲力,专注于对手的劲路变化,来提高充实自己的听劲能力。答:以闭上眼睛与人对练推手提高听劲的练法,这是完全依赖接触部位的触觉来探听对方的消息,这种练法的创意来源于盲人特好的触觉。我认为这样练法虽然注重于肌肤的触觉、耳的位听能力和心灵的感知,但还是缺失听劲的完整内涵,所以不大看好其功效。少了眼观的觉察,客观上是影响听劲的质量。比如说,推手时盯住对方的眼睛和肩膀,可以帮助判断对方较大动作的变化。再有闭眼的练法,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平衡,也影响了整体松沉。“听劲”是太极推手对他人劲力、劲路、动作变化的一种综合判断,要充分利用身体对“听劲”的功能和潜力。注意体悟这个“听劲”内涵哦!答:“听劲”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我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此指出:“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以我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他的方向、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情况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问:推手时双方的两手至始至终都在接触,已有肌肤、肉骨触觉的劲力、劲路感知,此时“听劲”还需要用“耳”来“听”吗?答:耳朵是接收声波及维持身体平衡与识别位置的器官,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从这个名称上可以看出,耳不光是听觉器官,它还是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在推手训练中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的灵敏度会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从耳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可以看出,耳朵能够感受人体位置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以及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存在于人的内耳中,是个位觉感受器,所以太极拳的“听劲”的确还需要用“耳”来“听”。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到的是头部的位置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而不是单个肢体的某个动作变化,换句话说,只有当整个人体以一个整体为单位发生位置变化或直线变速运动时,位觉和平衡感受器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入大脑。所以,只有头部的位置变化和全身的位置变化一致时,也就是只有把太极拳练到“周身一家”时,在太极推手中,位于人头部耳中的位觉感受器所感受到的人体方位和速度变化的信息才能成为支配全身的方位和速度变化的准绳。答:在推平圆、推立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四正推手、活步四正四隅推手、大捋推手中,双方的两手至始至终都在接触,所以看见听劲的身体部位在大臂、肘、小臂、手腕、掌心、掌背、手指。如果对练推桩守桩与散推较技,用于听劲的身体部位则不限于手臂和手掌,原则是对方推按到我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听劲。胸、肩、腋窝、腹、肋、腿等部位都可以用来听劲。答:听劲的运动规律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五个要素,一是相互之间的触摸点(着力点),二是劲的大小。三是劲的刚柔变化。四是劲路的虚实转化。五是劲的运动方向和路线。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