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中医服药须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林道人治过好多病人,与郑钦安前辈所说的病人症状很多相同。故记下来,同道可以借鉴。
服药须知(很重要的中医经验)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
气喘气短,痰多咳嗽,
不食嗜卧,面白唇青,
午后夜间发热,咽痛,
腹痛泄泻,无故目赤、
牙疼、腰痛膝冷,
足软手弱,声低息微,
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
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但初服辛温,
1.有胸中烦燥者,
2.有昏死一二时者,
3.有鼻血出者,
4.有满口起泡者,
5.有喉干喉痛目赤者。
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1.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
2.服辛温十馀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
3.服辛温十馀剂,或二十馀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己。
4.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
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阐释】郑氏以擅长治阳虚证,善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著称,故本节仅论阳虚阴盛之患者,服热药的剂数与反应,郑氏将其独特的经验总结出来,预为医者及病者增加服药信心。
谈到服药一二剂、七八剂、十徐剂、二十馀剂后,所现烦躁,昏死、鼻血、口泡,喉干、喉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发斑、痛痒、腹痛泄泻、困倦、不食、大痛、大热等,都是阳药运行,化去阴邪,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外解,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以敛其所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
这确是他书没有谈到的重要经验,笔者临症深有体会,确信其真。
病者服辛温一二剂,有流鼻血者,有喉干喉痛者,有口内起泡,口腔溃滥者,病者及其家属多认为是辛热太过所致,当即向其解释,如系热甚火大,何以不思冷饮以自救,明是阳药化尽阴邪从上而出,继服病将好转。病者亦遂相信,安心服热药,不久即收功。更有多服几剂热药而咳嗽痰多,日夜不辍者,乃肺胃之阴邪,因阳药运化而上出。
亦有痰饮病服热药数剂,反觉胸中满闷不舒,有痰粘在喉中,甚至干咳无痰,此为阳药将凝聚之寒湿痰蒸化,病将因此而解之兆。更有服热药数剂或十数剂,而周身面目浮肿或发斑者,此为阳药荡去阴邪从毛窍而出。
至于多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稍等而腹痛泄泻,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聚渣滓从大便而出。此诸种情况,笔者都曾亲身见过,即以郑氏所说,一一向病者及其家属善为解释,以坚定其信心,因而治洽愈者不少。这是业医者除用药治病外的另一种功夫,颇为重要。
郑氏还提到阳药服至通身发热,阳已大复之后,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夏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诸症自愈。亦系重要经验脸,笔者每用黄连阿胶汤,获得满意效果。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法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