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我和王世忠在华县谢家堡蹲点!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和王世忠在谢家堡蹲点
作者 郭玉贤
20世纪70年代,按照华县县委要求,公社书记必须要深入实际,蹲点包队,吃住在群众家里,县上还发有劳动手册,每年要有一百天的劳动时间。防汛的这一年我的蹲点是贾家大队,吃住都在问题较多、相对落后的谢家堡生产队。

谢家堡远景 刘焕民摄

谢家堡生产队的土地大部分是盐碱下湿地,20多天的秋雨,造成遍地积水,牲口无法进地,小麦不能及时播种,如果等下去将严重影响来年收成。跟着我蹲点的还有当时的社工干部王世忠同志,我住在南巷,他住在北巷,尽管我尽量抽出时间参加生产队劳动,但由于要主持全公社工作,要到县里开会,所以,只能让世忠在这里坚守阵地。
当时为了抢时种麦,世忠和生产队干部组织群众以人代畜,三人、五人一组,男女搭配在泥泞的地里拉犁播种。有一次我从县上开完会,抄近路直奔谢家堡的地头,一眼看到王世忠身上套着一根粗绳,裤腿挽在膝盖以上,居三人之中奋力拉犁,和大家又说又笑十分融治,我不禁热泪盈眶。到地头不顾群众的阻拦,也挽起裤腿,加入拉犁行列。说真的,当时我的胸膜炎已有征兆,拉犁时一用力就感到疼痛,但我硬是忍着干了一下午活,回到住处已是精疲力竭。正是由于当时用了近半月时间抗灾抢播,把小麦及时种了下去,第二年谢家堡才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夏粮收成。后来,王世忠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我汇报了谢家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我商量了解决的办法,最后在大队和群众的支持下,调整完善了生产队班子,使谢家堡后来的工作有了起色。
1977年,恢复高考后,王世忠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先后在石油研究院、工程咨询中心、市科技局、科协担任领导职务,现已退体。
多年来,我和朋友谈及侯坊公社时的事情时,总要谈到王世忠和我下乡蹲点水中拉犁种麦的事,为之而感概不已!除王世忠外,还有一些干部也是一样:党建奎蹲点陈家,安德玉蹲点刘家,付甲申蹲点李家,还有李青才、席进仓、井全水……他们都深入基层,独当一面,给我以有力的支持,使我在从政的路上日益成熟,越走越稳。
在谢家堡蹲点时,我住在一位军属独身老大娘家里,白天我忙于工作,只有晚上才回来睡觉。由于长期工作劳累,特别是抗洪抢险激战,我已患上了严重的胸膜炎,这种病在我身上表现得很奇怪,只要站着,似乎什么症状都没有,能跑能走能劳动,白天和大家在一起谁也看不出来我有病,到了晚上一躺到床上就会不停地咳嗽,以致打扰得在另一个抗上睡觉的老人不能好好体息。

谢家堡巷道 刘焕民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只得坐起来睡觉,但仍然止不住咳嗽。看到这种情况,老大娘很是心疼,多次深更半夜为我烧热汤,调蜂蜜,驱寒润肺止咳,把我当作女儿一样,并把我的情况告诉了大队书记贾仲文,仲文又告诉了王世忠,他们叫来大队医疗站韩医生(原为军医)给我诊断,韩大夫用听诊器一听,脱口而出:胸膜炎,马上送到县医院诊治。我听后半信半疑,但也感到该到县医院治疗了,因为当时胸部已隐隐作疼了。
当时,农村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加之秋雨连绵,从谢家堡到县医院六七里路,尽是泥泞,王世忠便和民兵排长借来了一辆架子车,扶我坐上,踩着泥泞的道路,艰难地走了近两个小时,送我到县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的结论和韩医生一样,且说:胸腔积水这么严重,为什么不早早诊治。我听后,脑子一片空白,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我身体一直健康,为什么竞得上这么严重的病,心里多少有些委屈,但眼前的事实,我只能面对。
后来我经常想起死在任上的毕家公社女书记宁冬梅大姐……当时全县只有我和毕家公社的宁冬梅两个女书记,宁书记比我大十多岁,她也累得病倒了,可能因为年龄大抵抗力下降的原因,竟一病不起,直到死亡。相比之下,我很幸运,我的病有老大娘的“告密”,有同志的照顾,他们把我从县医院转入陕化医院,再转到西安红会医院,康复后又返回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干部和群众的亲情如同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一般,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呢?
1977年9月,组织把我调回县里,被任命为县妇联主任。
原文来源:《华县老干部回忆录》
(0)

相关推荐

  • 富平定国村纪事(七)县委第一批工作队进村—摸底

    (纪实文学) 富平定国村纪事-- 作者:王中兴 (七)县委第一批工作队进村-摸底                                                             ...

  • 散文||缅怀先父袁于宝

    缅怀先父袁于宝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为古稀老人.眼下生活无忧.家庭和睦.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人生如此,吾愿足矣.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依然深切怀念着我那英年早逝的父亲,真是" ...

  • 在农村看电影

    ·故人旧事2020·原创· 在农村看电影 作者:刘玲玲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当了近五年知青后,又在农村基层当干部,前后近十年时间.那个年代,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县电影公司放映队偶尔到 ...

  • 郭 征||下白泉公社“包产到户”始末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百废俱兴,一片繁荣.<必由之路>纪录片向全国播放,这部政论专题八集电视剧,反映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镜头对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拉开农业改革的序幕.宁武县原下白泉公 ...

  • 【金小说】鲁玉琦 | 四清桥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鲁玉琦,垣曲人与共和国同岁.垣曲作协会员,部分作品刊登在<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

  • 钱老二的那几年

    钱老二的那几年 作者 ▏ 尘埃 1 瓜娃子才想当知青,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人是别无选择的.1970年,还在上初二的钱老二,不想毕业后去当知青.他给父母说,他想当兵,都要想疯了! 要他们找熟人,弄个 ...

  • 【每天老照片】-1万-2020-1961年的老照片 农业战线生产忙 力争今年收成好

    1961年1月8日的<人民日报>以"农业战线生产忙,力争今年收成好"发表了一组老照片. 河北滦县城关公社李兴庄生产队的社员们,给麦田盖暖粪肥,让小麦安全越冬. 四川武胜 ...

  • 上世纪70年代,临沂古墓出土一本兵书,其价值不亚于《孙子兵法》

    上世纪70年代,临沂古墓出土一本兵书,其价值不亚于<孙子兵法> 文 | 韦爵爷 在近些年来,有许多的中国书籍逐渐的走出中国,走到了世界.它们不仅仅是带给人们影响,甚至还在企业管理等众多方面 ...

  • 上世纪70年代10大男高音歌唱家,个个都是“大咖”

    阅1073转12020-04-21 分享收藏 上世纪70年代末,创刊于1950年的"老牌杂志"<人民音乐>联合乐界著名专家学者与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多个媒体单位,在经过 ...

  • 上世纪70年代末左邻右舍蹭看黑白电视节目的记忆

    中国最早于1958年成立北京电视台,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30多台,到了70年代全国才有电视转播台和发射台80余座.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问世,从诞生.生产.流行到消失,黑白 ...

  • 珍贵影像:上世纪7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真动听!

    珍贵影像:上世纪7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真动听!

  • 上世纪九十年代,赌王何鸿燊的高光时期,他的太太们个个绝代佳人

    说起澳门的博彩业,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是何鸿燊,何鸿燊是被人们称为"澳门赌王",其出生于名门望族,属于当时显赫一时的何启东家族.何鸿燊还是个混血儿,他的身上,除了有中国人血统,还有 ...

  • 回眸上世纪70年代老上海

    一张老照片,记载着上海70年代一个故事: 一张老照片,讲述了上海70年代一段经历: 一张老照片,勾起了上海70年代一份回忆: 一张老照片,饱含了上海70年代一份情感. 申城街景  人民广场 南京东路 ...

  •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浑源县,落实党的政策,推动学大寨运动

    山西省浑源县张庄公社党委把落实党的政策,当作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 张庄公社有七个生产大队,这里地势平坦, ...

  • 老照片|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

    摄影:英格·莫拉斯 北京长安街,清晨上班的人们 北京朝阳门附近,胡同内的民居 清华大学,体育特长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女演员郑振瑶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访的阿瑟·米勒 北京香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

  • 上世纪70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套色版画。题...

    上世纪70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套色版画.题材生动广泛,时代气息浓烈,精雕细刻,技艺高超.